手势是口语的亲密伴侣,讲话者时常有节奏地做出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强调、渲染言者的思想时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以至有时我们在利用电话则也要情不自禁地打手势。你注意过各种不同的手势吗?你了解各种不同的手势类型及不同作用吗?请你参照图片读读下面的文字,相信你一定会觉得很有趣的。
“无意向、细腻型”人类的手有两种基本“握”的方式:“细腻型”和“力量型”。前者使用的是手指的指尖,而后者则是使用整个手掌。当我们拿一件小东西,并且要准确地操纵它时,我们使用细腻型。比如用笔写字或是用针缝补.在讲话时如果采用这种“细腻型”,尽管手中空空如也,言者对所论事物的细心和精确态度都可以跃然于指掌之上。
“细腻型”通常有两种,手掌收拢和两指尖接触。无论哪一种,手掌的肌肉部应放松,而第二种较之第一种在应用上则更为广泛。因为做出这种手势似乎更省力、方便。
“意向、细腻型”这时的手是在轻轻地握着一个想像中的小物体,但不要让拇指和食指合拢。它所表达的心情是在寻求一种准确的东西。而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讲话者的手似乎已经快要捏住了所寻求的东西,但还不彻底。
“无意向、力量型”这时手指都靠在一起,曲卷起来似乎握着一件东西。这种姿态在没握紧的情况下是虚拳。反之则是一个握紧的拳头。对前者而言,弯曲的手指尖轻轻地触到手掌,这种手势既不表达细腻的思想又不体现明确的态度。它是一个表达讲话者感觉枯燥无味或是在讲话中沉思片刻的手势。但对后者而言,尽管不很优美,但的确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想。
“意向、力量型”当讲话者正在努力寻求控制某种局面但还没控制时,常用这种手势。在这种手势中,手指坚挺地分开且略为弯曲,好象是用力抓着空气,并且保持着这种手势而适度地挥动手臂。
上述几种手势,都是延伸了手指“握”的功能。与此相对应的,将手掌做为一个整体,则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手势。这种手势,对想象的物体往往用手掌去切、去推、去捧等等。下面逐一地简要分析。
“切掌”伸直手掌象斧头一样斩切空气。一位进取的讲话者往往采用这种手势表达他排斥一种混乱状态的强烈愿望。的确,这种手势本身也形象地表达了快刀斩乱麻的劲头儿。这种手势的更有力的形式是“剪掌”,即双臂交叉并相对剪切。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否定、拒绝之意。言者好象利用这种手势斩断来自无论左侧还是右侧的各种障碍,彻底否定对方的思想。
“伸掌”手掌既不去握,也不去击打,而是放在胸前,手指基本伸直的一种很自然的姿态。这种情况下,手心朝向哪里是问题的关键。
“掌心向上、伸掌”这是一个乞丐恳求的手势。讲话者借用它来表达要求听者同意其观点的愿望。
“掌心向外,伸掌”这是一种排斥性的手势。掌心向外好似讲话者要保护自己,或是要推出去一个由前方接近自己的想象物体。显然,这种手势是在表示拒绝或反对。
“掌心向内、伸掌”两手掌心朝向讲话者的前胸,好象是在拥抱一个看不见的同伴,这种姿态暗示了一种接受某东西的愿望,或是围拢正在讨论的问题,或是含蓄地要把听众拉得更靠近讲话者。
“食指手势”通常打手势要用到所有的手指。但是只用食指表演独角戏也是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基本的形式。“食指上(下)指型”和“食指前指型”。前者是讲话者指向正在讨论的东西(往往是假想其在某处)。这样做会起到强调该事物在所谈论问题中的重要性,或是谈话对该事物的针对性。而后者则是指向听众。这是一种讲话音显示权威的方式。而听众会有一种不被尊重的觉,从而产生公开的敌意。除非是对敌对者,一般情况下是绝不采用这仲手势的。
手势的类型及作用远不止如此,本文权作抛砖引玉,你若有兴趣,不妨深入地探讨一番吧。
更多幼教讲师资源和技巧学习可加入中国幼教讲师联盟微信群,定期分享幼教讲师知识和技术,定期开展互动,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