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必备的形式。如果问得巧,答得妙,就能起到交流信息,增进感情的作用。
一、超前回答法。回答对方问题,如果估计一次回答,对方还会继续提出问题,于是提前回答所估计的对方还要提出的问题,这种答话的方法叫超前回答法。例如有人问:“你明天参加省里召开的计划生育表彰大会吗?”“我明天去上海出差。”显然,答话者的答话隐含着“我不去参加计划生育表彰大会”的判断,回答了问话者的提问,同时又提前告诉了问话者不去开会的原因,使向话者无法就这个话题再提问了。这种回答既使问话者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简洁明了。
二、委婉含蓄法。对于不便于直率回答的问题,采用曲折的形式回答叫委婉含蓄法。例如一位曾经犯过错误的干部在调整工资中未得到升级。他气势汹汹地跑去找有关领导质问,这个领导轻轻地回答说:“我在会上念了这次升级的规定,你自己应该清楚不能升级的原因啊!”这位干部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交加地走了。试想如果这位领导直率地说:“这是因为你犯了错误的原因啊!”这种回答势必会伤害这位干部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可见,采用委婉含蓄法回答不便于直率回答的问题,既不伤感情,又态度明朗,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三、针锋相对法。如果发现问话者的问话中有着无理的要求或存在着险恶的用心,答话者则针对对方的问话直接地反驳,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答话方法叫做针锋相对法。例如我国电影明星刘晓庆一次到美国访问,一位美国记者不无恶意地向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美国和台湾,明星拍片都有很高的收入,而你在中国大陆拍片待遇很低,对此有何想法?”刘晓庆略加思索回答说:“我拍片是为了艺术,不是为了钱,只要是我喜欢的剧本,就是倒贴饯我也干!而我不喜欢的剧本,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干!”谁都知道,我国是低工资的国家,演员待遇当然不高,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明星比是微不足道的,美国记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想让刘晓庆陷入窘境。然而刘晓庆义正严辞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为了艺术,而不是为了钱”,既巧妙地摆脱了窘境,又给了提问者当头一棒。
四、反问法。所谓反问法是指对于一些不恰当而问话者又要求回答的问话,答话者则用一个质问句挡回去,使问话者自己去思考。例如外国有一位电台记者,在一次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勤先生举行的记者招待上问道:“泰勒先生,请你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泰勒顿时哑然,过了一会儿他回答道:“爱因斯坦用了十几年时间才确定了这个公式,我怎能解释呢?”很明显,记者的这个提问是不恰当的,泰勒先生当然是难以回答的。好在泰勒先生很快就用反问句反问,摆脱了自己尴尬的局面,同时也给了记者一个下台的台阶。泰勒的这种回答可称得上是两全其美了。
五、答非所问法。所谓答非所问法是指答话者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不便或不愿意回答,则回答其它的问题,将问话者所提的问题故意引开。1983 年,我国某法学家在联邦德国举办的国际刑法研讨会上,应邀作了关于当前中国刑法发展的报告。结束后,有人提出:“人民在行为当时,怎样能够顶见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呢?假如一个人在马路上踢足球,在踢的时候并不犯罪,但后来踢碎了附近的门窗玻璃,因而可能事后判了罪,对这一点行为人怎能预先知道呢?”报告人面对这个难题半开玩笑地说:“世界各国人民都爱踢足球,我们也在提倡,所以你可以放心,不致于因踢足球而被判刑。”很明显,报告人的回答是答非所问的,然而全场立即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可见答非所问在特定的场合中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答话技巧。
六、语音否定法。所谓语音否定法就是根据问话者问话中的某个词的语音提出一个反义词来回答问话者,从而否定问话者的问话。例如小聚问:“收起钱来了吗?”登高说:“倒收起‘后’来了。”登高先将问话中的“钱”语音变为“前”,再利用其反义词“后”,十分明快地回答了小聚没有收到钱。这种方法在论辩性的谈话中经常出现,幽默风趣,因而即使否定了对方的观点,对方也不好翻脸。
总之,掌握了以上几种妙答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问话选择不同的答法,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更多幼教讲师资源和技巧学习可加入中国幼教讲师联盟微信群,定期分享幼教讲师知识和技术,定期开展互动,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