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对谈话的开头很重视,却看不起结尾。其实要结束一次谈话并不那么简单,也有艺术在其中。俗语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比如,一方没有谈完,对方不爱听了,怎么结束?还想谈下去,时间不够了,怎么结束?两人总谈不到一个点子上,怎么结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尽量使谈话不在分歧中结束。个别谈话时固然在不少场合是双方意见一致或大体一致的,但出现分歧也是难免的。尤其是批评性的谈话,更是这样。在这种尚未获得结论或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突然把谈话结束,是不明智的,是不利于问题解决和人际交往的。特别是在分手时,更不要讲使对方讨厌的话题。比如,“这个问题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你的看法我也不能接受,事实是..”“既然如此,那有什么好讲的,再见”“..最近你做得不怎么样,先回去好好想想。”象这些结束语都是不可取的,也不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再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谈话的方意见不一致,相互之间僵持不下、各持己见的情况,这时如果马上结束谈话,其效果欠佳。作为谈话双方,有分歧意见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在这个骨眼上突然结束。就其谈话的某一方来说,应该主动地做些让步,可以转换一下话题,把有分歧的话题暂且放一放,谈点别的,等气氛缓和了再把谈告一段落,同时还可以来个“异中求同”,增加双方亲近度,比如说:“虽然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你有你的考虑方法和出发点,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商量。”“对了,我也再琢磨琢磨,咱们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唠唠。”这样结束一次谈话,便自然而又和谐了。
2.要使谈话在“最佳点”上结束。这方面,以往容易出现的毛病不是结束过早,而是结束过迟。对于一次谈话,如果开头很好,双方又谈的很投机,都处于兴奋状态,假如再没有什么新的话题,就应该及时地结束了。在生活中,有的人不太注意这一点,认为前边既然谈得这么好,后面一定会更好,殊不知交谈的内容已濒近枯竭了,如果再接着谈,不是枯燥无味,便是无的拖延。当等到真正感到没什么可谈的时候再道别,那也就晚了。关于这一点,一些相声表演可以给我们启发,他们表演往往是在高潮中结束,最后抖出一个绝妙的“包袱”,使大家在最佳点上结束
3.要掌握好时间,使谈话结束得从容不迫,自然得体。上面所说的是不要拖沓,不要贻误了最佳的结束时间,当然不是指毫无准备的突然使谈话中断。相反,即使谈话恰到好处了,也不可猛丁地来个“再见”、“以后再谈吧”等等。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对于结束谈话应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并预先留出一点向结束过渡的时间,为结束谈话创造一定的条件。否则,在缺乏思想准备地情况下,丝毫没有过渡地突然将谈话终止,会给对方留下粗鲁无礼的感觉。假如在特殊情况下,只能作短促的交谈,可以事先声明好,以便使对方有思想准备。例如,有这样一位同志,为了某件事情找本部门领导谈话时,谈个没完没了的,并且还提出了一些使领导一时难以马上回答或解决的问题。这时,作为领导应该怎样结束呢?正常情况下应该积极创造结束谈话的条件,主动地说一些向结束谈话过渡的话。比如说:“你谈的问题很重要,我可以帮助你去想想办法。”“你反映的问题我都知道了,等以后找个时间咱们再好好唠唠。”这样做,既肯定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又等于暗中告诉对方:现在我没有时间,或者由于一时也很难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等日后有时间,再好好谈。
4.要观察周围的形势,留心对方的表情。当谈话的一方或因对方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或因有别的事需要告退,不好直说时,总会做出某些暗示,如频繁地改变坐姿(如果是站着谈,脚将原地加速走动),心不在焉,四处张望,有时还看手表,只听而不答,心神不定等。这时另一方就应该明白谈话该结束了。如果再谈下去,就会使人反感、讨厌。比如,我们到别人家做客时,更要留意对方的表情,细致观察周围的形势,该谈点什么,不该谈点什么,一旦谈论起某个问题,就不要谈个没完,要随时考虑到对方情绪的变化。当发现对方光听而不答,表露出一种不耐烦的样子的时候,应尽快结束谈话,及时告退。
5.要注意最后的招呼,使谈话在笑声中结束。作为谈话的双方,在分别的时候,都要主动地打打招呼,以增加感情。比如,在谈话结束时,作为主动谈话的一方应说:“今天真是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另一方便接着说:“不必客气,有事尽管找我。”送客时要面带笑容的一再叮嘱:“欢迎您下次再来我家玩”、“请您慢走”、“请您走好”等等。这种面带笑容地结束谈话,比在严肃中道别自然而轻松,会使谈话的双方都感到满意。
更多幼教讲师资源和技巧学习可加入中国幼教讲师联盟微信群,定期分享幼教讲师知识和技术,定期开展互动,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