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诙谐的话语能使人愉悦,为交谈注入兴奋剂。生活离不了幽默,言谈少不了诙谐。然而有的人能妙语联珠,诙谐风趣,令人捧腹;有的人却谈吐平淡,让人乏味,有如平静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朋友,你想使自己的谈吐诙谐风趣吗?那么,你不妨用用“别解”法。
所谓别解,指的是故意对某些词句的意思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言语交际需要。别解,往往会造成幽默风趣的言语特色,叫人忍俊不禁,从而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比如《文汇报》(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报道说,在一个座谈会上,有几位同志为鬼戏鸣不平,说是神戏上演了,所谓妖也上舞台了,唯独鬼戏未见登台。一位同志脱口而出:“这叫做‘神出鬼没’”,妙语解颐,满座风生。这位同志用的就是别解法。他对成语“神出鬼没”进行了别解。作为成语,“神出鬼没”是“出没无常,不可捉摸”的意思,这里却别解为“神(仙戏)出(现了),鬼(戏还)没(有上舞台)”。再如,一位少女问自己的情人:“小张,你怎么夏天胖,冬天瘦啊?”小伙子应声而答:“这叫热涨冷缩嘛!”一句话逗得姑娘咯咯笑个不停。这里小伙子对“热涨冷缩”作了别解。
词语有它固定的含义,绝大多数不能按其字面的意思来机械解释,而别解却偏偏“顾名思义”,突破人们固定的思路或者说跳开常理,从而产生幽默感。1945 年,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在重庆同著名画家廖冰兄(笔名)等同桌吃饭,当他得知廖氏因同妹妹(名“冰”)相依为命,故自名“冰兄”时,故作恍然大悟地说:“哦!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在此就是用“廖冰兄”一名的来由来别解“郁达夫”和“邵力子”,附会新奇,闻之令人喷饭。
静态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使用就转化为动态。动态词语一般则变成单义的了。别解法却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明知是甲义,偏理解为乙义,有意混淆它们,求得言谈的活泼生动。如:A 正呆坐着,B 走过来同他闹着玩,在他头上摸了一把,A 说:“欺负人家干吗?”B 微笑答曰:“欺负人家与你何干?”B 的答话使得A 也不由地笑了,小玩笑开得很是成功。我们知道,代词“人家”可以指别人,也可指说话人自己,A 说的“人家”很明显是后者,但B 却故意将“人家”理解为前者,这样,既是“别人”,当然与“你”没有什么关系!诙谐风趣,使人赞叹。
别解除了经常“顾名思义”、“利用多义”之外,还常利用音同音近的谐音。比如谐音歇后语即是用这种别解手法创造成功的,当你使用这些歇后语时也就是在不自觉地使用别解法了。如:
嗑瓜子嗑出臭虫来——什么仁(人)儿都有
石头蛋子腌咸菜——一盐(言)难进(尽)
一二三五六——没四(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别解风趣活泼效果的产生在于故意曲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所以当你使用别解法的时候,一定要让人感到你是故意曲解词语,而不是“无意”。否则会使人觉得你是个无知的人。当然,特定的语境加上你的聪慧会帮你的忙。
更多幼教讲师资源和技巧学习可加入中国幼教讲师联盟微信群,定期分享幼教讲师知识和技术,定期开展互动,点击“”了解更多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及转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