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认知单元
一、图式
定义: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脚本:具体事件的图式。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二、映像
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
三、概念或范畴
定义: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表征。
语言——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
符号概念随年龄变化:①定义概念的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承认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
②在四位时能更有效使用符号概念;
③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
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四、判断
定义: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题。
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
一、信息加工阶段
1、感觉登陆(感觉贮存)
信息加工第一步——对感觉信号的觉察。
尼赛尔——肖像式记忆:①视觉记忆;
②听觉记忆。
2、注意
正常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
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善。
3、知觉
定义:对感觉次级贷察觉、识别和解释。
4、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暂时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记忆)——核心加工单位
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信息块——短时记忆的单位,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局限性:①一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
②信息衰退速率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5、长时记忆
首因效应——长期记忆;
近因效应——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和长时记忆(几乎完全由代码的变化及提取策略的变化)的变化
1、复述
2、组织(即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水平
复述的类型直接影响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信息的数量。
5、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四、记忆测量
1、再认(强)——能识别一个客体;
2、重组(弱)——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
3、回忆(弱)——更为复杂的记忆呈现
v自我回忆、检查能增加儿童会议的信息。
五、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得到认识和控制力)
v 元记忆——儿童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种。
v 元认知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执行过程)
1、计划——第一步:阐明问题。最重要环节——提出正确问题;
2激活人之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
v 元认知发展的好的儿童比未发展好的儿童更能有效使用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