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宫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专属场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团属青少年宫建立少工委和少先队组织,是各级团组织履行全团带队职责的具体行动,更是提升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
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修订《青少年宫管理工作条例》,着力推动新时代团属青少年宫聚焦共青团、少先队主责主业,提升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能力和服务水平。新时代青少年宫少先队工作如何实现新作为?
我们从全国团属青少年宫中遴选先进经验,针对青少年宫在少工委建设、少先队阵地建设、少先队活动创新等方面提供实践经验。七家不同省市的团属青少年宫积极呼应新要求顺势而为,为推动青少年宫少先队工作深入开展做出有益探索。
建强校外实践育人阵地
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少年宫
以青少年宫为“支点”,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青少年社会教育网络,共同支持少先队工作,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这是团属青少年宫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的基本思路。针对社会教育中的诸多难点问题,可以尝试项目管理的方法探索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的新突破,使社会教育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聚焦主责,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少先队校外实体化工作阵地
成都市青少年宫挖掘自身潜力,为少先队员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打造实体阵地。在成立青少年宫少工委的基础上,建成少先队队室,设立少先队志愿服务工作站、少先队志愿服务岗,申请建设红领巾学院,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通过开展“红领巾活力时光”品牌活动、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让少先队员在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中强化对党的实践认同、情感认同;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开展培训研讨,支持专项研究,为校外少先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工作力量支持。成都市青少年宫坚决贯彻“双减”要求停办学科类培训,在强化美育、体育教育基础上积极打造青少年科普基地、防灾安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与博物馆等机构共同建立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12个、志愿服务基地14个,主题涵盖红色精神传承、公民道德、廉洁法治、防艾禁毒、科技创新、非遗文化、国防军事、自然环保、身心健康等各个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少先队员走入青少年宫。“双减”减去了青少年不合理的负担,对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提出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高质量的要求。面对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成都市青少年宫联合社会教育机构,以实体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增添实体支撑。
二、紧扣育人,形成社区联动,深入开展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缺少有效发掘利用。望江街道老马路社区靠近四川音乐学院,具有浓厚的音乐氛围。成都市青少年宫便通过团区委联系社区,组织教师志愿者为社区少先队员开设民乐赏析课程,组织小合唱团传唱红色歌曲,宣讲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小小志愿者”活动以“能力提升促成长,志愿服务为他人”为主题,由社区提供服务岗位,青少年宫组织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一批批经考核合格的红领巾小志愿者走上服务岗位,成为社区靓丽风景线:节假日,社区活动室有少先队员在为小朋友讲红色故事,社区书屋有少先队员负责管理书籍,社区广场有少先队员在展示非遗技艺……2022年暑期,成都市青少年宫组建了7支假日小队,以“七彩假日 我快乐 我成长”为主题,少先队员们在辅导员带领下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小队组织“鱼植共生”自然实践活动,让队员们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以“为党育人”为宗旨,成都市青少年宫主动走进社区,为社区公益托管提供师资和课程,组织少先队员在社区开展“小小志愿者”、假日小队等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少先队员志愿服务社会化机制。
三、突出实践,推进校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外活动和课程体系
成都市青少年宫目前已经与5所高校相关专业院系建立战略合作,借助高校智力支持开发特色课程,培训校外师资;与2所高校形成人才输送机制,为少先队员拓展成长空间。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支持下,青少年宫推出了全新科技教育课程,组织开展青少年创新思维及科学实践竞赛,探索校外教育评价指标设计,初步形成层次完善的校外科普教育体系。中科院成都分院选派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成都市青少年宫科技辅导员,制订全年科普活动计划。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也走进青少年宫,让少年儿童近距离接触奇妙的科学世界。发挥青少年宫直接联系少年儿童,熟悉少年儿童实践教育规律的优势,协同各类校外实践基地开发适合少先队员学习特点的少先队校外活动课程,也是青少年宫推进校地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成都市青少年宫与成都市中医药大学合作,依托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传统文化课堂。在青少年宫的帮助指导下,青蒲茶文化教育基地、自然源自然教育基地陆续开发少先队素质拓展课程,协同创新作用日益凸显。成都市青少年宫以“内引外输双向合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持续打造特色鲜明的少先队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推动青少年宫少先队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不断提供新鲜内容和科学方法。
四、整合资源,搭建项目平台,延伸青少年宫社会教育服务网络
以流动青少年宫项目为例,成都市青少年宫联系市关工委和区县教育部门建立流动青少年宫驻校模式,精心遴选项目学校,协作方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从资金募集、场地改造、设施购置、活动执行全过程按项目管理,保证流动青少年宫定时、定点长效开展。目前,成都市青少年宫已在成都市近20所中小学先后实施流动青少年宫项目,提供演讲与口才、美术、舞蹈、武术、机器人编程等多种培训和展演交流活动。在流动青少年宫的课堂上,辅导员有意识地将红色元素和时代主题融入作品展示,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在成都市青少年宫,项目化管理的还有“非遗小传人”青少年社会实践公益项目。该项目是在市文明办的支持下,由成都市青少年宫联合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设立,深度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学习、展示、创作、服务的全方位实践帮助少先队员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以青少年宫为“支点”,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网络,共同支持少先队工作,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始终是青少年宫工作的基本方法。针对社会教育中的难点问题,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探索整体解决方案,已逐渐成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编 辑 | 马雨童
校 对 | 刘婉竹
校 审 | 郭连乐 雷智颖
值班编委 | 曾 锐 张巧云 连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