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删减法。删减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弱化或融合两个活动之间的界限,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活动整体,从而删减不必要的过渡环节。
例如,大班上午的早操、点心、集体活动这三个连续环节之间存在两个过渡环节,且间隔都不长,中间的点心时间是轻松自由的。经过分析,我们采用了“合理删减法”,把早操到集体活动前合并成一个过渡环节,允许幼儿自主安排洗手、喝水、吃点心、如厕等事项,规则是先洗手即可。合理删减法使相关活动过渡环节融合,形成大板块式的作息时间,方便教师弹性调整教学和活动,也有助于孩子根据需要自主安排。
2.充分扩展法。对于过渡环节的处理,采取一味的删减也是不科学的。有些过渡环节有必要从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进行扩展,使之成为幼儿渴望自由、表达意愿的更好空间。
例如,集体活动前的过渡环节以往都处理成如厕、洗手、喝水,然后以集体玩手指游戏或念儿歌等手段吸引幼儿注意力,转入集体活动,过渡时间较短。但短暂的过渡并不能使幼儿真正平复运动后的情绪,进入有效的集体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采用了充分扩展的方法,从时间上延长这一环节,从内容上增加对动植物角的照顾、观察记录等,幼儿活动的空间也从教室拓展到走廊、阳台等。幼儿自由地给植物浇水,给动物喂食,一边观察一边说着悄悄话……扩展后的过渡环节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更大,让运动后的孩子们身心得到放松。
我们经过对一日活动中所包含过渡环节的梳理和分析,以时间为标准将过渡环节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短时间的过渡,如晨间活动与晨间谈话之间、晨间谈话与教学活动之间、教学活动与早操之间等等;一种是长时间的过渡,如午餐与午睡之间、午睡与下午点心之间、午点与游戏活动之间等等。根据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我们尝试了不同的组织模式,目的是逐步帮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
1.固定化模式。短时间的过渡主要采用“固定化模式”,就是将本班一日活动的某个过渡环节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固定下来,两位教师统一执行,久而久之,使幼儿形成条件反射。
例如,晨间活动与晨间谈话之间的过渡,我们采用播放乐曲的形式,幼儿听到固定的乐曲,马上知道晨间活动要结束了,他们自觉地开始整理玩具、自主完成如厕、喝水等,乐曲结束,孩子就自然围坐于教师身边,开始了晨间谈话。这样的模式,还经常被运用在区角活动后的过渡、自主游戏后的过渡等等。当然,除了音乐的运用,还可以采用故事讲述、手指游戏等方式。总之,要使幼儿对一日活动的安排心中有数,有助于形成秩序感和自主的习惯。
2.自主化模式。幼儿需要的是有爱和自由的空间,因此,过渡环节更应该营造一种低结构、低密度、低控制的自主氛围。为此,我们充分利用长时间的过渡环节,将其设计成了孩子的自主活动空间,实施了“自主化模式”。
例如,我们将午餐和午睡之间的过渡环节设计成“轻松一刻”,内容以孩子自主游戏为主。大班孩子自己设计、做好游戏计划,准备游戏材料;中班孩子鼓励自带游戏材料并相互交换;小班孩子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自主游戏并鼓励结伴交往。“轻松一刻”的游戏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材料取放方便,内容选择自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活动室专门开辟一个空间,命名为“游戏宝藏”,用于放置幼儿“轻松一刻”所需要的材料,方便他们自主取放。
过渡环节要优化,真正走向自主、有序、宽松,仅仅依靠科学的调整方法和组织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建立一套孩子认可的规则系统,逐渐使孩子形成自律,真正实现过渡环节内在品质的提升。
1.理解内化规则。首先,要帮助幼儿逐步树立班级规则意识,要培养幼儿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其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制订相适应的规则,能与孩子共同讨论规则,图文并茂的呈现规则,让每一个孩子理解规则的内容,并认可和接受规则。第三,要在环境中为孩子创设遵守规则的条件。
2.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和小学生相比,自我管理能力欠缺是非常明显的区别,要提高自律能力,幼儿必须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每周一,我们会让大班孩子学习制订一周的游戏计划,尝试安排好本周自己在“轻松一刻”过渡环节中的游戏内容,带好需要准备的玩具等,逐步提高孩子的计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幼儿自律能力。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或分享给朋友!
点击进入公众号关注、每日更新、分享幼教资料
关于优师教研资料库
“优师教研”是一个技能学习公众号 ,每日分享幼儿园老师日常:手工、律动、教案、课件、环创、工作计划、总结、评估、管理、老师随笔、观察记录等幼师资源,让幼师少备点课,幼儿园工作更加轻松点,我们的初衷:每天一起学习成长!我们要做的是用心整理优质的学习资源,希望你在这里每天都有收获。置顶“优师教研”,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