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区别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
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
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
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 2 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家长也需警惕: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1、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
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
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2、注意观察呼吸: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
5 岁以上儿童 > 30 次/分钟;
1 岁 ~ 5 岁 > 40 次/分钟;
2 月龄 ~ 12 月龄 > 50 次/分钟;
新生儿 ~ 2 月龄 > 60 次/分钟;
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
3、定期监测体温:
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腋温),每 1 ~ 2 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3、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肠道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在 -70℃ ~ -20℃ 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1、紫外线照射:
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 0.5 ~ 1.0 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2、阳光暴晒消毒: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 0.5 ~ 1.0 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3、家长自身也需消毒:
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因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