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学青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区可以玩搭建吗?
今天,小班阅读区里有四个孩子在看书。过了一会儿,一个女孩拿了五六本一样大小的书排成一排,说:“我要搭城墙。”旁边的两个男孩显然也感兴趣,专注地看了一会儿,开始给这个女孩递书,帮她一起搭。
女孩说要一样大的书才行。两个男孩就反复比较,找到大小形状相同的书递给女孩。很快,一个“书墙”搭好了。男孩们很高兴,把它当成跨栏,在图书区里跳开了。他们仨玩得热火朝天,可阅读区还有一个孩子又想看书,又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就一会儿伸头看他们搭建,一会儿又看看书。
看到快乐的孩子们,我首先很欣喜。因为在刚才的游戏里,我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创意,发现他们对形状、大小能有效辨识,更出现了小班小朋友难得的合作。而且整个过程中,三个孩子玩得非常投入而愉快。
但是,我随后就困惑了。孩子们可以在阅读区里玩搭建吗?书可以做搭建材料吗?在阅读区里搭建是不是影响了看书的孩子呢?如果阅读区里的孩子可以不阅读,是不是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利呢?
另外,在很多老师的头脑中,不同的游戏区对应着不同的领域或知识经验,比如图书区对应语言,科学区对应科学,建构区对应搭建等。游戏区真的是这样设置和指导的吗?还请大家帮忙解答我的困惑!——解放军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 吴晨
以往,我们可能认为只要在阅读区,幼儿就一定会出现与阅读有关的行为。
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困惑可以理解。正如吴老师自己所提出的那样:“在很多老师的头脑中,不同的游戏区对应着不同的领域或知识经验,比如图书区对应语言,科学区对应科学,建构区对应搭建等。”
阅读区的功能应该是安静地阅读图书。如果幼儿在阅读区出现了与阅读无关的行为,教师就会及时地介入并加以引导。当幼儿在图书区出现非阅读行为时,教师是简单制止还是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游戏区设置的目的并不是要将经验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而是为了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需要和个体差异,为每个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小班幼儿并不能理解图书的功能和意义,也不知道图书区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和要求;不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持续完成一项任务,常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
小班幼儿在阅读区虽然没有做出教师期望的阅读行为,但他们的表现,却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发现幼儿在图书区里感兴趣的材料和与图书互动的过程与方式,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经验水平。
刚开始时,四个小朋友都能按要求坐下来看书,但后来,兴趣很快转移到以书为积木的建构游戏。因此,他们在图书区出现了三类行为。
-
一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把外形类似积木的书当成积木,玩起了搭建城墙的游戏。这表明幼儿出现“以物代物”的象征性游戏,这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要考虑幼儿为什么会把书当作搭建材料?小班幼儿还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具体物品的操作是他们了解和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理解图像文字等抽象符号有一定困难,只能关注图书的某些零散信息。对图书区功能的理解,他们可能还仅停留在对图书的翻阅等外在形式上,并不理解阅读的意义和阅读的方法,不能较长时间从事安静的阅读活动。 -
二是幼儿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之上。当女孩搭建书墙时,两个男孩显然也感兴趣,专注地看了一会儿之后,出现了自发的合作行为,充分展示游戏具备能激励幼儿朝着更高水平发展的动力。当女孩提出了对搭建材料的要求“要一样大的书才行”,两个男孩于是就反复比较,找到大小形状相同的书递给女孩。幼儿不仅探索并理解书有大小、形状的区别,而且能为了共同的兴趣,反复寻找、对比,坚持完成一件任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其中充满了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 - 三是当搭建书墙的建构行为结束后,游戏并没有结束,而是转向了体育活动,把“书墙”当成跨栏,在图书区里跳开了,玩得热火朝天。图书区里,幼儿出现了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游戏过程中,创造性地玩出新玩法。这个过程表现出持续的专注和投入,培养专注力并不只是在图书区才能实现,也不是只有阅读才能达成该目标。
幼儿对游戏区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建立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要多给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的机会,多给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尤其是小班幼儿,刚进阅读区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只有当他们经历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后,才能逐渐建立起对规则的理解,并慢慢开始遵守规则。幼儿对区域的理解和规则的遵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精品课程
戳我试试
推荐阅读周念丽:观察分析六步法——区角游戏支持的核心策略
丁海东:幼儿教师应当如何设计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
王海英:让儿童成为反思性学习者
董旭花:自主学习中的教师——从观念重塑走向实践变革
周兢:促进幼儿前书写经验形成的教育支持策略
张俊:游戏化解决不了幼儿数学学习的所有问题
应彩云:师幼互动中的师幼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