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不是为他提供“无危险”的生长环境,而是让他从小接触“危险”,不断试错,学会正确判断和应对危险。孩子真正的安全来源于其自身发展出的自控力和独立能力。教师应投放真实的工具和材料,允许孩子探索“危险品”,培养孩子勇敢果断、独立自主、团结合作、自信专注等良好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和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却忽略了户外自由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新一代的家长看似在全身心关注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在养育着一代患有 “大自然缺失症”孩子。
当前,一系列安全教育标准的出台和家长育儿焦虑情绪的增加,让幼儿园成了一座“安全岛”:视线可及范围内,凡是可预见的“危险”,都被尽可能地消除掉了。例如,一些桌椅边角、门窗和墙体棱角要么被削圆,要么被裹上防撞胶条;手工区使用的刀子和剪子是塑料无刃的;室内外地面铺满了塑胶;大型玩具的部分区域被围挡起来,限制了幼儿玩耍……这些“安全隐患”看似被排除了,孩子们被安全地 “保护”起来,但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弊大于利。
我园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为幼儿提供“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有准备的环境”———在全园混龄教育模式下,创设开放“冒险”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学会“在危险中处理危险”,在团结与合作中实现目标。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登高、爬低、锯木头,也可以在水池或泥地里摸爬滚打。教师甚至允许孩子们“撒野”,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反复地说教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要让他们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和体验,这样才会让孩子萌生兴趣点,产生记忆和进一步理解。我园安全教育不是靠说教,而是为幼儿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 投放真实的工具材料,带领幼儿走进真实的大自然,让幼儿感受危险的存在,再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帮助幼儿寻找规避危险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在危险中处理危险”。
图|欢度国庆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对玩具,应作广义方面理解,它不只是当下销售的儿童玩的用具,凡是幼儿能够看到、玩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都可以叫作玩具。”
走进我园教室,可以看到孩子们活动时用的工具都是真实的,如水果刀、剪刀、锤子、扳手等。起初,孩子们并不会使用这些看上去既危险又很难掌控的“玩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练习,他们都能熟练使用了。
一提到真实的工具,很多人都担心孩子会在使用时受到意外伤害。如何让孩子学会使用真实的工具,同时避免意外的发生,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其实,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孩子一般不会采取危险的方法,也不会受伤。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工具的名称及用途,了解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观察工具的形状和摆放位置,使用过程中谨记注意事项,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工具归位,等等。我们要相信儿童的能力,在向他们传达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的同时,默默地观察并守护他们。“在危险中处理危险”就是为了教会孩子正视危险,熟练使用工具,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而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例如,在使用菜刀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幼儿:“锋利的刀刃可以用来切水果、蔬菜和肉,但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也会切伤我们的手指。”然后,教师示范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并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幼儿一些注意事项:使用刀具时一定要认真专注,不可玩闹分心,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刀具最危险的地方是刀刃,绝不能用刀刃对准自己或他人;不能拿刀具吓唬他人;不能把刀具放在衣兜里;使用完刀具后,要及时将刀具放回原处,且刀尖要对着里边;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切到手,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清理并包扎伤口;等等。
此外,我们还给孩子提供了许多诸如树墩、轮胎、木板、锯子、锤子、螺丝刀等材料。比起常见的有说明书的玩具,孩子们更喜欢这些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真实自然的“玩具”。在孩子看来,一个轮胎,可推滚,可钻爬,可蹦跳,可拼搭;一组板子或一把螺丝刀,不仅是 工具,更是可以拼搭和拓印的学具。孩子们或是独自玩耍,或是合作游戏,任思维天马行空,自己乐在其中。一物多用、多物混玩,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了其思维发展,这不正是玩玩具的意义所在吗?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精心打造的充满虚幻和假想的世界,因为孩子必将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在危险中处理危险,在困难中寻求帮助,在团结与合作中实现目标”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儿童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儿童与自然材料接触得越多,他们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
我园前后院的“树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所。在这样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下,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不同高度的环境,从而发现“鸟儿的视角”。“万一孩子掉下来受伤怎么办?”家长们都存在这样的担心。日本藤幼儿园加藤积一园长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没关系,因为会从树上掉下来的孩子,从一开始就不会选择去爬树。”对此,有的父母会说:“那么运动功能不发达的孩子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实际情况是,刚开始学爬树的孩子,在自我保护的本能驱使下,会小心翼翼地站稳双脚,然后尝试用手去够树枝,并轻轻晃动,确定树枝的安全性,再挪动双脚从一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上。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会格外地精心和专注,尽量避免从树上掉下来。当然,这也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因为手没抓稳而擦伤手脚,但“运动是有记忆的”,再次爬树的时候,这些孩子会更加小心,没有哪个孩子会因为有过擦伤经历而“因噎废食”,不再爬树。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在亲身体验中慢慢积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有准备”的自然环境,放手让幼儿自己去体验、思考、发现和创造。如果我们一味地屏蔽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觉,采用灌输式教育,让幼儿在成人规定的范围内学习“安全的活动”,不仅不能促进幼儿健康协调发展,而且一旦幼儿离开了成人的束缚,可能会出现更冒险的行为。
在我园院子里,既有草坪、土坡、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也有沙地、水池、攀爬墙、空中滑行索道等。孩子们可能会摔倒,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摔过一次的孩子会想办法使自己不再摔倒,并积极思考不再摔倒的方法。教师需要做的是:走进幼儿的世界,站在他们的身后,静静观察,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在孩子活动的边界上“巡逻”,默默注视,在鼓励和合作中保护孩子,分享他们透过自身努力而学会的自我保护的本领。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提到:正常的儿童的身体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这种充分自然自由的环境下,儿童的身体开始在危险的边缘运动,并且乐于在这些边缘活动,甚至有些着迷这些边缘。例如,孩子在滑道上快速滑下,在田埂旁的小道上奔跑,把秋千荡得非常高,在楼梯间上蹿下跳,在攀爬墙上快速爬行,甚至会突然像箭一样奔跑。事实告诉我们,儿童的活动范围越大,其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就越好,“五感”发育也会更好,同时,他们就会越临近安全的边界,离危险越来越远。
“生活即教育”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更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领悟。幼儿园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有准备”的儿童。我园本着自然、简洁、真实、有序的原则,积极创设环境,将各类生活用具和自然材料引入环境中。这些真实的生活材料,不仅丰富和延伸了蒙氏教具,让幼儿学会了“在危险中处理危险”,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专注、秩序、协调的良好品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2岁以后的孩子才可以不依靠实物来认知。也就是说,12岁以前的儿童认知必须通过实物,这就是为了保证儿童的感觉、知觉、经验能顺利过渡到认知。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被过早地剥夺了生活教育这种真实的体验。孩子成长的速度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创设“有准备”的自然环境,让孩子自由自主的环境中自己感觉、自己转化、自己提取、自己整合。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给孩子时间,静静观察,默默等待,适时地给予有效引导和帮助。
为了培养幼儿的感恩之情,每当幼儿过生日时,教师都会组织幼儿亲手制作“爱心面条”,从和面、擀面、切面、煮面,到洗菜、切菜、打卤等全过程,都在“大帮小,小学大”的过程中完成。当爸爸(或妈妈)来园接孩子时,孩子会亲手将这碗汇聚着自己汗水和爱心的生日面条送到爸爸(或妈妈)嘴边。此情此景,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唯有爱才能培养爱,唯有通过真实的生活教育才能理解爱。
在这样一个有准备而又真实的生活教育环境中,我园始终遵循“不催促、不打扰、不否定、少帮助”的原则,让孩子切实地体会到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大自然的生命力旺盛无穷,草荣草枯,植物默默生长,冬去春来,生机不断。这些来自大自然生灵的力量有助于培养孩子宁静、专注的心态,给孩子一种心灵的抚慰,让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实验”充分表明,孩子在危险中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教师要在“有准备”的自然环境中,让孩子学会迅速察觉和识别危险,正确应对危险,主动处理危险,从而学会自我保护或寻求他人的帮助,选择放弃、躲避或逃跑。
我园自然教育的四大要素是:环境、教具、成人和儿童。给幼儿一个“冒险”的环境,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并持续强化;给孩子一个“家”的环境,让他们每天都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发现与收获。
从幼儿园到孩子们经常去的花园有三条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路程最远;一条是鹅卵石铺成的石子路;还有一条是参差不齐的石头台阶路,路程最近。以前我们带孩子去花园时,都是几十个孩子牵着一根绳子,绕道走水泥路,孩子们走路时不专心,常常边走边打闹,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从而导致后面的孩子也跟着摔倒。后来,我们尝试让孩子们两两牵手,走在鹅卵石铺成的石子路上,因为担心会被石子绊倒,孩子们在走路时多了几分小心,摔跤次数反而减少了许多。现在,我们再去花园时,开始引导孩子们走高低不平的台阶路,孩子们走得全神贯注,小心翼翼,乐此不疲。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甚至会手脚并用地向上爬,极少有孩子摔倒或划伤。由此可见,孩子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对知识的不解和对安全的忽视,尝试、体会和历练,并不是危险的导火索。
大自然的动植物有它们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孩子也一样,一边积极适应周围的环境,一边努力成长。对于萌芽状态的孩子,我们是默默的守护者;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我们是合格的引路人;对于挫败中的孩子,我们是坚定的支持者。“去试一试,你可以的!”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和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与热情。童年需要自然,童年不需要渲染;童年需要自由,童年不需要牵绊;童年需要冒险,童年不需要围栏;童年需要发现,童年不需要监管。成人需要谨记:感觉不能教,专注不能扰,体验不能替,灌输不能要。
“教我如何帮助我自己,帮我让我自己想,帮我让我自己做,帮我让我了解自己和别人,帮我让我在困难中学会求助,帮我让我学会在危险中处理危险,帮我让我在团结与合作中实现目标”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与尊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作为教育人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文:河北农业大学幼儿园 连秀芹 李小丽
文章来源:《幼教365》管理版10月刊 生态专栏
扫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