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人文幼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xNDkzMA==&mid=2247522989&idx=1&sn=6e7ab58793c47c68b173e8821a57c3da
幼儿的品格教育不是观念的讲解灌输,三到六岁的幼儿正处于品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作为幼儿的启蒙地和培养幼儿品格的重要场所,老师们不仅需要对此高度重视,还要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本期,针对老师们在进行幼儿品格教育实践时遇到的各种困惑,李季湄教授为大家梳理了品格实践中的6大问题。
李季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01/
看见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这是所有教育的本质
问:幼儿德育必须服从国家对幼儿品格发展的要求,但品格教育又当回归儿童本位,两者矛盾吗?
答:牢牢把握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两个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有个孩子入园后一直丢不开他的依恋物,喜欢拿着水壶睡觉,经常抱着从家里拿来的毛毯,甚至在户外活动时也要抱着自己的毯子。六一幼儿园在对待幼儿的身心发展上尤其注重个别发展,这个孩子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善,他们通过游戏方式让孩子逐渐正确对待自己的依恋物,直到可以放下。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放手依恋物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儿童是一个星期,有的一个星期都不到,有的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这就是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这两个机制。
02/
永远不要忘了,
儿童有他想做、应做、能做的
问:品格教育的目标是规定的,怎么可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做呢?
答:品格教育目标是有规定的,为了在目标之下让儿童能够达到合理需求、合理期望,教师作为桥梁要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性,帮助他们实现自己感到高兴的目标,并朝着教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观察、分析每个幼儿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幼儿想做的、应做的、能做的事,培养幼儿的意识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小目标。
其次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每个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沿着自己的路线去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实现差异化而非统一化的发展。
老师通过和幼儿讨论在幼儿园想做的事,让家长帮助制作成任务卡,之后孩子自己制作目标卡片。孩子们朝着目标去努力,家长和老师都为他们的表现感到高兴,孩子也能觉察到自己的进步。
老师通过带领小朋友每天梳理自己的目标,再对照《指南》的大目标,不断引导、铺垫,有时孩子没有想到的目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醒。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从能动性里产生出来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形成自我,帮助孩子去找到他眼前的生活目标,帮助他实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这样的未来取向,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03/
孩子们不想叠被子?
一场“有预谋”的改革开始了
问:培养品格能像科学、艺术领域那样,让幼儿主动去发现、探究、想象创造、自主建构吗?
答:体育中儿童的勇敢、团结,科学领域中儿童的探索合作、表达创造都是品格,里面都蕴含着儿童的情感表现,创造着他们的人生观。
儿童自主建构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更有创造力,品格教育不是孤立的,科学、艺术等领域 也不只是培养知识与能力,它们是互相融合的。
有天午睡起来老师听到有的孩子说想睡上铺,这样老师就会害怕我跌倒不要我叠被子了;是的,我在上面叠了被子还要拿到那边去,摇摇晃晃的好吓人啊;我都是直接卷起来,而且还快;我叠都不叠,直接抹平就好了……其实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教他们叠被子,可他们还是学不会、记不住。
听到孩子们的谈话,老师尊重孩子们的决定,而后做了改革。第一个改革是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叠被子,但要选择一种叠被子的方式并且维持一周。
改革二:淘汰制,减少叠被子的样数。他们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每个孩子都上台为自己觉得最方便的叠被方式拉票,最后选出了3种叠被子的方式,横着的、竖起的,卷起来的,唯独没有幼儿园要求的方形。但老师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他们也很高兴自己创造的“发明得到了认可。
当检查清洁的老师要求他们把被子摆放得更整齐一点时,老师参与了孩子们的讨论,他们的第三个改革是用分配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组独床用横着的叠法,另外两组分别采用竖起和卷起的方式,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叠被风波”是多领域的综合学习,从中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凭借自己的智慧,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叠被更合理,环境更美观,自主地建构着自己的生活,发展着自己的品格与能力。
04/
不是被“管压”,
而是唤醒幼儿内心
问:怎么让幼儿在品格教育中感到愉悦,而不是觉得被“管压”?
答:提高幼儿园整体生活质量,培育主动型人格;引导幼儿看到“可能的我”,不断体验“生活向前向上”的快乐;重视 “原体验”,培育阳光、进取的生命底色;发挥德育的“享用功能”。
一是要提高幼儿园整体生活质量,培育主动型人格。过去幼儿园在培养接受命令和服从管制的孩子上有点根深蒂固,现在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引导性教育,给予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比如幼儿园中“光盘”行动并不是看“哪个孩子今天光盘了”,而是老师与幼儿平等地参与活动;允许孩子自由选择餐桌位置和一起吃饭的同伴。从吃饭这件小事做起,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
二是引导幼儿看到“可能的我”,不断体验“生活向前向上”的快乐。每个人面对的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可能的世界。可能的世界存在于人的思想、精神之中,因此,人才能够成为唯一的、超越现实的存在。
三是重视 “原体验”,培育阳光、进取的生命底色。如果孩子从小就被认为是自卑的、焦虑的、或者是被忽视的,那么这会影响他们一生。积极、正面的原体验可以从吃饭这样的小事情做起,在观察、记录、分析、积累中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就餐习惯、身心状况,配合家长不断改进,这就是在为孩子良好的原体验奠定基础。
第四,发挥德育的“享用功能”。享用功能是德育过程之逻辑必然,也就是说德育本身就具有使人快乐的属性,它根植于德育的本质之中。
05/
品格教育要通过生活
才是真正的教育并发出力量
问:品格教育要融于幼儿生活,那能否进行专门的品格教育活动呢?
答:侧重品格教育目标的活动是可以单独进行的,但杜威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警告过,专门化的道德教育内在隐含着脱离生活的可能,因此必须提高专门品格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有效性。
品格教育要融于幼儿生活,不在于能否上好一节活动课,很多幼儿园的课表都是划分成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那在社会上课上讲关于品格教育的故事就是德育了吗?是班上的孩子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什么问题吗?还是这个故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其他方面有没有德育呢?
其实侧重品格教育并不等于不发展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指南》中的五大领域都蕴含着品格教育,如果要提高品格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生活性,一定要注意儿童本位,抓真实问题,避免说教。
如在语言方面,有天孙xx来幼儿园很不高兴,原因是“妈妈骂我了。”原来是孩子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妈妈不同意。昨晚自己整理书包,妈妈说他理不好;今早要自己穿外套,妈妈两下给他穿好了。孩子想要坚持,妈妈却觉得他不听话,可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错。老师意识到这是孩子普遍存在的“烦恼”。老师便由此组织了一场谈话活动,孩子们讨论得很是激烈:
“孙妈妈说得对,我们还小,就该听妈妈的话,再说我们也做不好呀!”
“孙xx对的,他主动做自己的事。上次我要扣纽扣也被大人说一顿。”
“孙xx做得对!自己有道理就应该和妈妈说,也不能什么事都听大人的。”
“想自己做是对的,可妈妈不同意也不能不听呀,那样没礼貌。”
……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这样的烦恼,老师便在家长群里发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开展了一个家长与幼儿面对面交流的活动,他们互相交流想法、互相理解。这样的教育活动就很好,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格教育也是如此!
06/
别人家的孩子
是最坏的参考
问:生活德育的“生活”,就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吗?
答:生活德育把品格教育与幼儿当下的、具体的、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限于幼儿园生活,但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品格教育最重要的阵地。
生活德育是一种实践性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批判与超越。它倡导动态的、行动的、建构的、过程性德育实践。幼儿园生活作为幼儿品格教育最重要的阵地,我们都希望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接受正面的教育,但真实的状态却并非如此,幼儿园也会受到社会等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会通过家长、老师等不经意带进来。
毫无疑问,幼儿园的显性课程都是很正面的,但也潜藏着容易给幼儿造成负面影响的隐性内容,就好像教师节孩子出于对老师的爱送自己的手工礼物,然而就有家长带着孩子送别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幼儿园亟需密切家园合作,教师要格外关注幼儿园生活中影响幼儿品格成长的各种动向、现象,及时地捕捉品格教育契机。
此外,幼儿园还很喜欢搞比赛,比认知比背诗等,把孩子的兴趣目标完全引到一个功利的方向。比如有大班老师组织孩子们开展整理书包的比赛,第一名的孩子奖励红花,第二名、第三名以此类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忽略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活动中有孩子没有整理好,其他孩子就嘲笑他好笨,为了得到第一也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
大量的比赛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与焦虑,甚至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有些家长回家后还会责备孩子不如他人做得好,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坏的参考。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对于竞争意识培养,需要认识到孩子还处于认知阶段,过分追求超过别人的优越感,会使儿童感到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