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一、简答题
二、论述题
三、材料分析题
四、活动设计题
五、灵魂七问,搞定游戏类主观题
第一问:有无体现幼儿游戏特点?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儿童完全自由自主地进行游戏,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儿童自己决定。
(2)游戏是儿童感到的快乐的活动。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从游戏中获得成功的快感。
(3)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游戏便无法开展。
(4)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一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真实的活动,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5)游戏是具体的活动。游戏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活动,每个游戏都有具体的内容、情节、角色、动作、实际的游戏材料。
口诀:锯筷子现象
第二问:幼儿通过游戏获得了哪些经验?(游戏对幼儿的价值?)
(1)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2)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3)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4)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5)在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
口诀:体智创情社/体力会创情
第三问:教师是否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条件?
(1)游戏时间:幼儿每次游戏的时间不能太短,应保持在30~50分钟。
(2)游戏的环境与材料:教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空间环境与良好的心理环境;除此之外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具体如下:
①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
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
③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 。
④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
⑤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
⑥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
(3)丰富的知识经验。
口诀:十环彩纸
第四问:材料中教师介入的时机是否恰当?
(1)当幼儿进入游戏出现困难时。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
口诀:介时危房两困
第五问:材料中教师介入的方式是否恰当?
第一种介入方式:内部干预与外部干预
(1)外部干预:成人不直接参与游戏,以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的行为。
(2)内部干预: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第二种介入方式:
(1)平行介入: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相似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模仿其行为。
(2)交叉介入:教师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产生互动。
(3)垂直介入:幼儿游戏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行为等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第六问:材料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否合适?
(1)非支持性角色:
①不参与者:教师对游戏不予关注。
②导演者:控制幼儿游戏,告诉幼儿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2)支持性角色:
①旁观者:教师旁观幼儿的游戏、用言语或者非言语(点头、微笑)表示关注、支持。
②舞台管理者:帮助幼儿做好游戏的准备、随时提供帮助。
③共同游戏者/平行游戏者:参与游戏并成为游戏同伴/在一旁玩相同或者类似的游戏。
④游戏带头人:参与游戏,通过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道具或情节元素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
第七问:材料中教师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指导?
(1)以观察为依据。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3)确定指导的时机。
(4)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口诀:官方时(不时)犯糊(涂)
六、主观题答题套路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