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优师教研不主张给孩子用手机,所有的文章都是给大人看的,里面的歌曲请学会了唱给孩子听,视频不要用手机播给孩子看,大人看手机请避开孩子。故事的意义是讲给大人的,给孩子只能讲故事,不可以说意义。
首先感谢提问者的贡献。我觉得这是好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想问这个问题。
没缺勤,没迟到,完整地参加过优师教研家长培训的朋友们可能容易理解些。
如果我说的不清楚,或者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故事一:
女孩三岁多,在小区里用瓶舀池塘里的水玩,她不用的时候,旁边一位三四岁的男孩看到了,男孩过来向里面注水。(男孩的行为正常,他被眼前的物品吸引,然后他就去工作,这就是初级阶段的意志力,好象是一个原始的动机,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
女孩挪到了一边(女孩对不熟悉的人的戒备,这也很正常)男孩大叫: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孩子非常单纯,他们想做一件事情,发现自己不能做,就用各种能想到的办法去实现。他有什么办法?就是他周围的成年人在他面前用过的办法。)
女孩挺困惑地看看妈妈,(当时她的朋友群体都会有很强烈的物权意识,这个男孩跟别的朋友不一样,她挺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妈妈没做任何表示。
男孩的爷爷说:你可以问问小朋友可不可以给你玩一下(这个引导很好,洞悉男孩想玩,但他没分清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这个引导帮助孩子分清别人的东西要问一下别人)
男孩问了,女孩又看了一眼妈妈(妈妈在这里凌乱了,她在想孩子不情愿分享,孩子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妈妈不回答,以此鼓励孩子自己发出拒绝的声音。但事实—孩子只是不熟悉对方,她希望得到妈妈的指导。妈妈没有回应,然后那男孩又很主动,为求安全,她会同意,但男孩的主动她不会回应,这给她一种被入侵的感觉,如果可能,她会回避。)
后来女孩把瓶子给了那个男孩玩了一会儿,再过一会儿,她就故意说:我要回家,借机把瓶子要回来了。
妈妈也许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她的自由意志,我认为这只是孩子缺乏引导而选择了更安全的回避而已。
在孩子的自我根本没成熟的3岁的年龄上,你以为她象成年人一样对朋友有所选择,会选择志趣相同的,这是个极大的误解。
孩子的思想根本没有成熟,也没有什么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友谊还不能算做是友谊,只能是玩伴,实际上他跟任何人都会成为玩伴。
你有时会认为两个孩子天生性格不和,都爱争强好胜,所以合不来,这是用成人的世界来推论孩子的世界。
自由玩耍的孩子们之间会形成自由的两两组合,但不意味着这些组合会一成不变。有两个孩子在孩子群里从来不一起玩,但有一段时间,他们天天是来的最早的两个,只有他们俩个,他们也玩得很好。
规则并不重要,那只是做为引导者的一种基本态度。
比方说,我做为妈妈在孩子人际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如果去别人家做客尊重别人家的规则。因为我们爱对方。
来家里的客人,一定是我们很爱的朋友,我们家的规则是玩具大家一起玩,食物大家一起分享。
家庭中的隐秘我们在朋友来之前就收起来,这既不损伤我们,也不影响我们爱对方。
这个规则不需要整天宣布。只是大人心里明白,到时候用到哪条简单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对孩子说一下就好了。
这个到时候很重要,引导者要观察到现实中真的发生了什么。
但如果你问,反过来,是不是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们才公平?
可以很现实的说:100个人里不会有100个也这样有修养地对你的。
你如何对别人,与自己的修行有关,你爱别人一点,你就成长一点,一点也没吃亏。
别人不成长那是别人的事,在他的世界里,有他的公平。
但是你的问题是:那这样孩子会不会心理不平衡?
孩子活在当下,她没有那么远的思虑,去思考昨天,去比较别人待她的方式。她的苦恼永远是当下那件事上她的委屈或无助。
除非是:你的孩子与另外一家的孩子频繁串门,你的孩子老分享,到他家老不分享。
那这就是你与对方家长之间理念需要沟通的问题,这是个成人之间的问题。
我鼓励你先别思考太多,勇敢的去实践,总是问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会不会发生那样的事?去试试就好了,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这些担心会阻碍你去试。
故事二:
别的大孩子到我家做客,发现了我家孩子用的奶瓶。也想用一下,我家孩子也想用。两个孩子都抢着先喝里面的奶。我家孩子是真饿了,那个孩子是好奇。
所以我说:“这是某某的,让某某先喝好吗?—-
回答:这个是奇怪的说法,你在意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在意的是孩子的专用奶瓶,不可以让别人喝,那就把奶瓶收起来,奶倒到两个碗里,说:今天你们一起用碗喝奶,小奶瓶要去洗个澡。
你在意的是好奇的孩子有满足好奇的需要?饥饿的孩子有满足饥饿的需要?他们两人都有需要?你要同时满足?那你就可以说:大家轮流喝吧!
但你不是这么说的,你要让孩子对物权有清晰的意识:是我的我就有权利先喝是吗?可能因为这个你才会这么说。
但对方也够清晰的,大孩子回答说:我不同意!你又觉得人家有权利不同意。
然后你让他们商量好了再喝,你发现他们很快商量好了,他们根本更在意的是怎么让自己能喝到奶。
孩子就是这么直接,当下,现实地根据感受做出反应。其实孩子天生并不在意谁的谁的。是我们大人喜欢孩子说起话来象小律师似的,特能维护自己的权利,看上去特有个性,挺符合这个时代的时尚,想想那句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们觉得这样的孩子状态好。其实这是不了解孩子,对孩子的一厢情愿的愿望。
我在座谈会上讲了一个例子:大男孩在用小推车,小男孩看到了也想用,两个孩子在抢车,老师问,你们同意轮流玩吗?大男孩5岁半,他的意志力更成熟一些,只要让我用上,什么办法并不重要。
他同意了。小男孩的意志力还处在动机阶段,他的动机是看到了立刻用。他想立刻用。
他就不同意。老师给小男孩描绘了一个画面:“都同意轮流用就可以玩了。”这是小男孩想要的画面:可以玩了!他就同意了。
现在有人提问,如果小男孩就是没同意怎么办?
会有这种情况,还有两个都不同意的情况。
如果这样,老师就先收起推车来,让它去休息一会儿。
然后这一点不会妨碍孩子们继续工作,他们的眼睛被他们眼前的事物吸引。
那些放起来的看不见的,他们一会儿就忽略了,他们又会发明新的装货物的器具。
当他们都忘记这件事的时候,可能只有几分钟,小推车也可能会再回来。(完)
欢迎孩子加入优师教研
奠定孩子一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大人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联系优师教研加微信xiaoshuidiyunni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违规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往期精彩内容:
优师教研艺术手工
优师教研育儿疑难剖析
长按下方动图二维码关注优师教研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文末下方蓝色的““可以进入耘妮的博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幼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