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优师教研不主张给孩子用手机,所有的文章都是给大人看的,里面的歌曲请学会了唱给孩子听,视频不要用手机播给孩子看,大人看手机请避开孩子。故事的意义是讲给大人的,给孩子只能讲故事,不可以说意义。
本文作者优师教研耘妮老师
故事有这么几种
一是很久以前大人们讲给孩子听的故事,它们被口口相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但是各个民族的人们当初并没有沟通,这些故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比方说格林童话,是由格林兄弟去搜集整理的。格林童话里有灰姑娘,小红帽,中国有叶限的故事,老虎外婆的故事,在其它民族也会有类似的故事。我把这些称为真正的童话故事。
请点击此链接观看优师教研老师偶戏视频–
二是自然故事,只是描述了自然中的一些事情。比方说一只鸟儿筑巢的故事,怎么衔枝,怎么建筑。
请点击此链接观看优师教研老师偶戏视频–
三是治疗故事
示范故事请点击此链接–
四是神话传说,比方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
请点击此链接观看优师教研老师偶戏视频–
五是寓言故事,比方说龟免赛跑。
六是人文故事,比方说安徒生童话,也叫童话,但是它是由一个社会人写作的。虽然它们也叫童话,我把它们归类为人文故事。
现代社会也许还有第七类故事,商业故事,比方说迪士尼系列。这些故事的制作与票房有关,被票房所剌激。
与前面的六类故事的区别,就好象是麦当劳的饭与自家做的饭的区别。能不给孩子为最好。
一旦给了孩子,会有一个弊端,就是孩子变得不怎么喜欢家里做的饭了,总是吵着让你带他去麦当劳,伤了胃口。他们的口味,也不再是一个孩子的真正口味,是被异化的情况。
我在下文中提到的孩子的正常反应他们将不再会有。异化的情况不可以与正常的情况同一而论。
在远古的时代,人们的意识状态与现代的人不同,在影片《上帝也疯狂》的诙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人们的意识状态发展好象是道德经里描述的那样,由无生一,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
当人们的意识状态发展为一,或二时,它们与“无”还靠得很近。人们以族群的方式在一起生活,一个族群里会有一个有智慧的人,往往,这个有智慧的人,是那个通向“无”的管道,灵性的意识通过他而表达出来。也许这就是第一类童话故事或第四类神话传说的源泉。
因为故事诞生于灵性,它是那么的接近真理与智慧,使接触到的人都心服口服。没有纸笔的人们用他们的生命记住了这样的故事。童话与神话有一个不同在于,童话是人们带孩子时为孩子讲的故事。神话仿佛是为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讲的。神话的听众们仿佛开始有了一些思考,比方说,天是怎么来的,太阳是怎么来的。
比较起来,寓言就比神话更成熟一些,那种适合成年人的感觉就更强烈一些,不但有了思考,还有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一些现实的教训。
如果说寓言带有的是普遍的现实感,人文故事带有的是一种有强烈个人特色的现实的感觉。
你读这些故事,便能直接从里面看到一个人,就是那个作者,他好象活在你的面前,他的悲欣,他的感受,他的气息。有的时候那个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悲哀,那是成年人才会有的,我们成年人看了会心有戚戚,但孩子却完全没有长到那里,他们的生活还充满了喜乐,象童话甜粥中那样,无穷无尽的香甜的粥流了一街,要吃开一条路才能出去。
纵观这几类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好象是视力不好的人看一幅风景,越靠前越清楚。
好象在人类的发展长河中,故事也象一个人一样,慢慢的,由低幼的孩子长成一个小学生,长成一个少年。
漫长的人类意识发展浓缩在一个孩子的意识发展里,最初的婴儿,也在一种无的状态里,好象什么也不懂,慢慢的,他们认识到有床,有桌子椅子,有时间空间。
所以第五类,第六类故事在6岁之前给孩子都显得过早。孩子的精神状态还没有走到那里。
第四类神话故事,对于小学三年级以后的孩子也许是好的。
而前三类故事是6岁前的孩子可以听的故事。针对不同的孩子有挑选的讲给他们听。
总的原则是,小一点的孩子要听的是短小,简单,快乐一点的故事。大一些的可以听复杂些的,多一些挑战的故事。
如果好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事情变得不是那么的绝对,讲低幼一点的,小孩子喜欢,大孩子也会感兴趣,讲复杂点的,大孩子喜欢,小孩子会跟随大孩子的喜欢,把他们消化不了的自然地扔给大孩子负担着,他们只挑自己能消化的部分。节日里的故事,比方说嫦娥奔月,因为是一个人群的习俗,不是一个孩子在承担这个故事,而是一个群体共同承担,小孩子也可以在节日里听一听。
带这一群孩子的成人,如果象了解一个孩子那样了解这一群孩子,就会很自然的找出适合大家的故事,并用适合大家的方式讲出来。
最后谈谈治疗故事,就象人人都可以穿一件衣服一样,人人也都可以有一个治疗故事,就象你今天穿的衣服与上个月穿的衣服不一定相同一样,你在不同的时候可以拥有不同的治疗故事,你遇到这个故事的方式和地点有着各种的可能性,可以在以上所有的故事里遇到你的专属的治疗故事。当我问起你最喜欢的故事时,你说出的那个故事对于过去的甚至现在的你已经发挥了治疗作用。
是谁需要一个治疗故事?就由谁来决定这个故事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要了解会有一种情况:本来是为孩子讲的治疗故事,讲着讲着成了治疗自己的,对孩子已经很不合适了,你还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给你自己的治疗故事,由你来决定它是什么样的,即便是荒诞不经的,也没有一点关系。
如果是给某个孩子的治疗故事,写故事的人要特别了解这个孩子的心理世界才行,还要有能力客观的观察到孩子的反应,愿意将故事根据孩子的反应做出调整。写故事的人要放下自己的喜好与逻辑。(完)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违规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往期精彩内容:
优师教研艺术手工
优师教研育儿疑难剖析
孩子串门中的“关系治疗”和“过度社交”
超简单*探讨界限微技术
长按下方动图二维码关注优师教研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文末下方蓝色的““可以进入耘妮个人博客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