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研究表明,我们低估了学龄前孩子的数学能力。
1
研究发现,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能凭与生俱来的“数感”分清8个点和16个点之间的区别。我们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拥有这种帮助我们无需算数就能做出大小比较的天生“数感”。
在西雅图,一些教育学家联合学龄前老师,用游戏等更适合孩子认知的方法教数学时发现,“学龄前孩子对数学游戏的喜爱并不亚于听故事”,而且这些训练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数感”和相关思维方式。
当学校通过改善对4岁儿童的数学教育后,发现这样大幅度提高了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
而且研究表明学生在幼儿园时期的数学能力预示着其在小学时的阅读和数学成绩。科学家目前仍在研究这一让人惊奇的研究结果。
许多人担心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会太过于关注学业。但波士顿和南海岸的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用抽认卡操练和作业单来取代孩子们的游戏时间。
相反,老师们把数学融入到游戏中,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就能够学懂数学。
2
导致儿童数学认知发展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数学活动的频率。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当和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幼儿增加和积累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经验。
比如,进餐时,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盘子、一把勺、两个碗,如果发现小朋友和餐具正好一一对应,那么就说明进餐人数与餐具是一样多的;吃水果和点心环节,可请幼儿从颜色、形状、数量等方面对水果、点心进行观察、比较,并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述。
事实上,幼儿在与材料、同伴及周围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会进行自发的、持续不断的数学的探究,比如数数、分类、描述图形或模式的特征,估计、比较数量,发现生活中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察力、概念及能力都将成为幼儿进一步探究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
“全景游戏”学前数学课程紧紧围绕“数学无处不在”的核心价值理念,尊重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性与自发性,通过美术、音乐、阅读、科学、操作等活动形式,将数学与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相互融合,将幼儿置身于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真实数学情境之中,使幼儿从小就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