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优师教研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有多年幼儿园教学、教研、管理经验。赵霞老师创作的《全景数学》课程数学绘本欢快、灵动、诙谐、鲜活,深受幼儿、教师和家长喜爱。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
数学多么枯燥乏味,
数学多么无趣无用,
数学多么艰涩难懂……
其实,
如果教与学的方法得当
你会发现数学不仅没那么枯燥,
反而是充满趣味的。
如果你叩开了数学的大门,
你会发现数学的真正意义,
而且跟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阅读绘本
是接触数学并保持学习兴趣的
最好方式之一。
”
与幼儿实际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1.有清晰的数学目标,但是在绘本中尽量不出现抽象的定义及术语。用故事中发生的自然事件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
2.以最自然、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寻找与儿童最贴近的现实生活及环境里某个数学概念的最简洁的原型。
3.建立概念形成与现实生活经验积累之间的通道。在故事表达上,运用与儿童实际生活最贴近的故事情节。儿童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以及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找到或使用自己学习与理解数学的方式,并将这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转化成独特的学习能力迁移到学习新知中。
例如,让儿童初步感知空间方位,就要从儿童自身视角出发,再到给出明确的坐标物,逐步理解物与物的位置关系并自然使用“上下、前后、里外”等语言进行表达。
我们选择了儿童最熟知、最喜爱的故事素材—— “捉迷藏”游戏,运用“藏”与“找”来引领和贯穿各个情节的发展与递进。而这个“藏”与“找”也正是儿童对这个世界不断探索的最不厌其烦的手段。
为了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与合理性,故事的角色选用了孩子们熟悉的小猫,且他们对小猫“藏”“找”行为有较高的认可度。于是诞生了《多咪!多咪!你在哪儿?》这个绘本故事。
在故事里,我们自然地融入了“唱数”“点数”“计数”等目标。通过设计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排队”“等待”“催促”等情境,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个过程中数数等活动不再枯燥,而是真真切切地变得好玩、有趣。
即使撇开数学目标,仍然不失为是一本好看好读的图画书
每一本绘本都有生动、有趣而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数学目标自然融入和体现在精心设计的画面与凝练的少量的文字中,既不繁琐,也不牵强。即使儿童不能理解和掌握其体现的数学目标,仍然不影响阅读兴趣和效果。
例如,儿童最初对模式的认识是从视觉模式开始的,所以我们选取了简单的、方便观察的围巾作为切入点,以“羊奶奶给小动物编织各种图案的围巾”为主线,从春天里小羊剪掉身上厚厚的羊毛开始将故事逐渐展开,直至冬天小动物们都戴上了自己心仪的围巾,再至又一年的秋末的大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包含各种模式图案)的围巾结束。
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完全不必去考虑模式的问题,他们只要跟着小羊去排队、剪羊毛、纺毛线、送毛线,期待羊奶奶织出自己想要的围巾就好了。
当故事读完的时候,孩子们或许也想好了自己想要的围巾的样式(模式)了吧?而且,在每一页的画面设计素材中,都有模式的细节表达。如:篱笆、田野、风车、雪花、房子的门窗,甚至是小羊们排的长长的队伍等。
你看,这就是绘本的魅力,儿童阅读时的关注点在故事人物和情节,而感知、描述模式的目标则悄悄地隐含其中。
数学绘本它不让教师教数学,只讲故事;
它不让儿童做计算,只是观察画面中的事物,理解事物之间数、量、形的关系;
它不用成人讲道理,只要儿童和自己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我们希望数学绘本能告诉我们:
数学是什么?
数学在哪儿?
数学离我们有多远?
数学有多难?
数学有什么用?
我们要通过数学绘本告诉儿童:
数学有多么美妙,
数学有多么有趣,
数学有多么重要,
而且,数学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