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育大事记·节选
2月 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明确将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
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
3月 美育进中考后,艺术教育应如何发展?听听两会代表的声音!
2022年全国两会闭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建议:取消中小学生艺术考级,让艺术教育回归艺术。
· 全国人大代表李燕提出:要适当增加美育和体育课时。
·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也提出: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同时也是一门心灵教育,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 全国人大代表刘秀云和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还专门为扩大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和增强美育教师专业性方面提交了提案。
· 全国人大代表鄢福初认为,除了在加强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的同时,提升全民美育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4月 新课标修订完成丨美育贯穿全年段,明确音乐美术主线地位!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
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5月 面向全球美育工作者 第二届“华茂美堉奖”推选工作正式启动
今年华茂美堉奖面向一线美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培育‘后浪’的重要责任,华茂美堉奖希望能让这些幕后孤勇者站于‘聚光灯’下。”希望全方位、多角度、专业性地挖掘扎根于基层的美育力量。
6月 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子平台“云端美育”上线试运行
“云端美育”APP为青少年提供超过百门适合线上学习的美育课程,如《“带你看世界”少儿美术课堂》、《中国传统读书书法吟诵》、《陕西皮影-皮影戏》等。在这里,无论孩子身处哪里,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课程,与艺术名家学习、互动。只要登录“云端美育”,即可在线学习音乐、书法、舞蹈、戏曲、绘画、国学、摄影、非遗等艺术门类的海量课程。
7月 “央博” 数字平台建设在京启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央博”数字平台建设23日在北京启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央博”数字平台汇集国家级文化战略资源,把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美术院校及知名艺术家的典藏文物、艺术作品、美育课程等聚合在一起,通过总台融媒体平台展示给广大受众,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成为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新时代数字文化高地。
8月 “以美为媒,跨越分界” 2022全球美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伊朗、丹麦、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十一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大会演讲。探讨如何通过美育教育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
9月 央博”数字平台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启动“共建美育资源库”项目
“共建美育资源库”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平台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发起,旨在通过线下线下课程及参观体验活动让美育教育进校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共建美育资源库”将以“线上+线下”的矩阵模式,充分聚集美育人才、艺术家、博物馆资源,通过名师进课堂、美育课程包、跟着课本游览博物馆、专家带你云游全国博物馆等线上线下活动,给予学生沉浸式的美育体验,做好首都教育立德树人美育润心工作。
10月 《中国教育报》发布党的二十大大会特稿《夯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基》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构筑大平台,产出大成果
培养一流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11月 中国教育报发文:《党史融入美育 厚植家国情怀》
感悟百年党史,以美育人,需要打造美育的新内核,建设党史美育课程群。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以美育人的主要渠道。
党史美育课程群应立足党史、聚焦党史,可以进行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在美育的基础上向外延展,超越传统学科边界,结合丰富的党史教学资源,使美育课程和党史教育课程成为统一的整体,贯彻指向以人为本的培养;
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用音乐、影视、舞蹈等美育手段凸显党史教育的形象感和吸引力,引导广大青少年从这些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深刻感受党的英明领导,激发爱党爱国爱乡的热情,进而将之升华为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怀。
12月 首份《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