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
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从懵懂无知的大学生
一下子转变成不谙世事的“社会人”——
我来到了早期教育编辑部做编辑
回想在编辑部工作的点点滴滴
从稚嫩到成熟
从青涩到风华
无论酸甜苦辣咸
我都始终坚守着干好要做的事的信念
用脚踏实地书写着编辑工作的美好岁月
诠释着一名早教编辑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付出真情感
做有温情的早教编辑
编辑的重要职责是精选好的文章以飨读者,做编辑最重要的技能是把写的不好的文章编辑成好的文章。
为了更好地沟通作者,指导作者写出好的文章,我利用中午时间开展QQ在线免费论文指导,作者在线提交论文给我,好些的文章当即指导修改,差些的文章最迟第二天提出修改建议,累计指导作者上万名。至今,还有不少作者和我时常联系,感激我当初对他们的指导。
有作者说正是因为我的指导,他才得以会写文章,不仅发在《早期教育》上,还发在《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幼教类杂志上。
我做编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能帮忙的我一定尽力而为,毕竟做幼教工作不容易。当然,也有一些作者的文章质量较差,我指导能力也有限,致使文章难以刊发。
QQ加强了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让作者和我有了“亲密的接触”,我和作者之间自然就有了温情。
2013年是我人生中的另一个转折点,我响应总社的号召,离开心爱的早教编辑岗位,转战省外市场。
人生有时需要有梦想,铁树为了自己十年一开花的梦想,甘愿承担多年无人青睐的寂寞;彩虹为了自己绚丽多彩的梦想,宁肯饱受暴风雨的洗礼。
我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只想改变现状,让生活和工作多些“新意”。
为了打开H省的大门,我的一个同事先后三次去“陌拜”当地相关的负责人。第一次说不做,第二次被婉拒,第三次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不仅谈成了,还上了H省的推荐目录。
为了开辟重庆市场,我和同事策划了以课题促发行的方案。为了帮助代理商做推广,我深入重庆一个月,每天到不同的两所学校为小学生执教数学。
文科出身的我早就把数学忘得一干二净,但为了发行我不得不将自己打造成数学“砖”家。
一个月下来我几乎跑遍了全重庆各县(市、区),深入了十几所学校,给几万小学生上数学课。
踏上“讲台”,我全身心投入其中
为了将课上好,我采用了佛罗里达心理学家提出的“刻意学习法”,不断地重复和反馈自己的课。
听从观看老师的建议、听从教研员的意见,从他们和自己意识到的错误中不断地进行纠正练习,直到错误问题被彻底解决。
无论是执教课,还是做市场,或许我能力有限,但我没有一刻停止过对优秀的追求,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将自己能力的长度、宽度、深度拓展到极限,是我对生命、生活和工作必须担当的责任。
省外市场的路不好走,有来自激烈市场的竞争压力,也有来自不为人所理解的苦痛。我和省外市场的同事费尽千辛万苦谈来的代理,有时受制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功败垂成。
我曾尝试把报刊发行到马来西亚,而且谈得相当不错。徐思众老师都将小数报引荐给了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并获得了赏识和认可。他希望小数报能够以合适的形式、方法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向全马的华人华校全面推广。
图为徐思众和马来西亚副部长张盛闻合影
有时候,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因为你的努力不一定会获得认可和支持。但即使不能成功,也一定要去努力,坚持干好自己要做的事。也许,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有朋友说,你是学前教育出身的,做市场丢专业,太可惜了。他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在做好市场的同时努力坚持行走在学前教育的路上。
2016年,我创办了幼教类公众号,通过撰写、编辑公众号文章提升自己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中 幼师纷纷逃离幼儿园,请做好幼师“减压阀” 一文瞬间阅读量达到10万+,点赞和留言者上万人。
2017年,我受《幼教园地》李主编的邀请,在《幼教园地》开辟了”以案释法“专栏,连续发表幼儿园涉法案例文章若干篇,其中有7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转载。
2019年,我受中国教师研修网邀请,录制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幼儿园涉法案例解析与安全风险防范》系列网络课20多节。
同年,我和王颖老师合著出版了《幼儿园给家长的30条建议》一书,再次让自己在学前教育的路上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踏实。
2020年至2022年,
我的人生又有了转变,
但不管怎样”变“,
我都坚守着一颗幼教人的心,
纵使没有大处的壮美绚烂,
也要有小处的精彩美艳。
我想与更多的幼教人,
携手同行。
共谱幼教芬芳,
共期学前教育华彩绽放!
敬请关注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
华爱华教授:课程改革理念催生了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价值在那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