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优师教研关注我们
寻找中国“育苗人”
郭文艳:十年坚守,点亮乡村幼教之路
文/唐小杰 图/郭文艳
2021年9月的一天,郭文艳接到一个优师教研“你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了。”当时她正在学校备课,听到消息后有些不敢相信,因为这项殊荣由教育部评选,每年只有十人获得。39岁的郭文艳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川中幼儿园园长,十年来,她扎根乡村大地,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一步步成长为闻名遐迩的幼儿园园长。在郭文艳的日记本中,记录着她对乡村幼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要让每一位山区孩子享受到专业、科学、公平的幼儿教育,是我不变的初心。”一路走来,她用行动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也用热情和汗水谱写出乡村教育美丽的篇章。
从城市走进大山,开启乡村教育之路
1983年,郭文艳出生在河南省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她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十多岁时,郭文艳常常听大人说,村里出了一个女大学生叫张青娥,“爱读书,很勤奋”。这位素未谋面的同乡自此成为她的偶像。
后来,郭文艳考入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2002年,20岁的她从学校毕业,如愿进入张青娥任校长的学校工作,先后从事小学和幼儿园教学。4年后,结婚生子的郭文艳因丈夫经常出差,成为全职妈妈。从此,她的生活变成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孩子,这让郭文艳觉得十分乏味。所以,当儿子上幼儿园后,她立即回到张青娥开办的幼儿园任教。
2012年,郭文艳生下女儿。休产假期间,她报名参加了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的招教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辉县市第二幼儿园的教师岗位。但就在这个时候,郭文艳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到农村去。
郭文艳要去的地方是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位于山西、河南交界的南太行侯兆川腹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低,当地许多家庭想方设法也要将孩子送到山外读书。为了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2012年,辉县市在西平罗乡成立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简称“川中”),建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当地人习惯把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称作“川中幼儿园”。
有了学校还需要教师,教师优先从城里调,可谁会愿意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去山区呢?郭文艳昔日的园长张青娥主动请缨到川中幼儿园任园长。此时,张青娥已身患重病。“张园长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也想成为她那样的人。”郭文艳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她,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深知山区孩子更需要她。所以,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她跟着张青娥,背起行囊,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川中幼儿园,开启了她的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最初的工作是艰辛的。当时,幼儿园水电都还没有开通,郭文艳和同事们就住了进去,整整一个暑假,他们搬桌椅、做教具、设计装饰,将幼儿园布置得井井有条。但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却遭遇了招生难的问题。“我们原本以为政府投入教学楼,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一定会有很多孩子来报名,但恰恰相反。我们发现家长对幼儿教育根本不了解,他们觉得小学、初中需要找一所好的学校,但幼儿园就是玩的,一点都不重要。”郭文艳说。为改变山区百姓对学前教育的认知,郭文艳和同事不断举办丰富多样的亲子体验活动,让村民看到了幼儿园老师的专业和热情。仅一年时间,报名的人数就翻了好几倍。
因地制宜,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
2015年,园长张青娥因病去世,川中幼儿园的接力棒自此传到了郭文艳手中。回忆刚走上园长岗位的日子,郭文艳坦言:“一切来得太突然,有点措手不及。”再三思量后,她选择从最熟悉的教学常规抓起,传承与发扬张青娥教育理想,践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动、教育即唤醒”的办园理念,开展生态教育。
群山是围墙,田野作课堂。依托山区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开展自然体验教育,这是郭文艳和同事创新摸索的乡村幼儿园特色教育模式。幼儿园旁边有很大一片荒地,郭文艳便筹划将其打造成种植园。那时,每天天刚亮,郭文艳就带领同事们开始劳动了,中午稍作休息又接着干,一直到天黑。夏天,她常常顶着火热的太阳,赤脚挥锄、弯腰拔草、撒化肥,手脚都是泥,却从未懈怠。活儿再多再累,稍微有些空闲时间,她都跑到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有人到幼儿园找她,问园长办公室在哪里,老师们笑着说:“园长办公室好找,但园长不好找,因为我们园长几乎不坐办公室。”郭文艳的实干精神不仅打动了老师,也深深地感染了当地百姓。于是,许多村民志愿加入劳作队伍,在众人的帮助下,种植园很快打造完工,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除了种植园,在郭文艳眼中,山间田野、河道密林随处可见的农作物、树叶、石头,以及乡土文化、农耕技术等,都是孩子们体验、学习、成长的独特而优质的课程资源。于是,在郭文艳的课堂上,河滩里的石头变成了“小乌龟”“恐龙蛋”“小汽车”等,废弃纸箱变成栩栩如生的美工作品;秋季掉落在地上的树叶被拼贴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田间丰收的玉米皮在手工制作中华丽转身为“小拖鞋”“小靠垫”和“盛开的花朵”;废弃的竹帘变成了风筝的龙骨;丢弃的水壶幻化成为种植物的花盆……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而在郭文艳的带领下,老师们也渐渐明白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
群山是围墙,田野作课堂。 依托山区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这是郭文艳和同事创新摸索的乡村幼儿园特色教育模式。
注重家园共育,创办社区大学
家园共育始终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以留守儿童为主的乡村,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容易。为彻底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的指导下,郭文艳为家园共育换了一个新思路:她带领幼教团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刚成立时,学员只有寥寥数人,郭文艳便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耐心讲解社区大学开办的意义。慢慢地,在她的劝说下,愿意走进社区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既有“90后”年轻妈妈,也有年过七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面对这群年龄参差不齐的农村学员,郭文艳大胆创新,设置丰富而接地气的课程:育儿知识、卫生保健、法律常识等课程提高学员的生活认知水平;美术创作与欣赏、非洲鼓、唱歌舞蹈等课程丰富学员的精神生活;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烹饪与家乡美食等课程贴近学员的日常生活……渐渐地,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体味到了生活的意义,他们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2020年,川中社区大学荣获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进一步方便村民,郭文艳决定开设川中社区大学分校,先后在西平罗村和兆村创办了两所乡村学堂,2021年,又在柏树湾村创办了第三所学堂,让教育真正走进每位老百姓的身边。目前,川中社区大学共有学员600余人,辐射周边15个村庄。“川中社大每年都有发展,每年都有新的规划,创新和发展的道路没有尽头,我们不敢停歇。”郭文艳如是说。
后 记
十年坚守,郭文艳用青春和热血点亮了山区幼教之路,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8年1月8日,她代表川中幼儿园参加了南京市鹤琴幼儿园“第二届活教育共同体”研讨会。
2018年3月8日,她参加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第十届学术研讨会。
同年6月,她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幼教工作者,登上了中国学前教育的最高讲堂——中国学前教育学术论坛,给3000余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讲解川中幼儿园的教育故事。
2020年11月20日,她带着川中的故事走上博鳌教育论坛2020年年会的讲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