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博苑儿童之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YyMzY4NA==&mid=2652673626&idx=1&sn=227261f6c2f1293e3db10ac047fcb734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
——玛利亚?蒙台梭利
这几年,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他们轻则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追跑打闹,重则毁你手机、折你口红、划你汽车,更有甚者从32楼往下扔砖头,为验证是否会流产而猛推孕妇,因为嫌吵剪断工人安全绳,陌生人不给鸡排吃就趁地铁经过将其推下轨道……
熊孩子的杀伤范围和破坏力越来越大,俨然已经发展到了危及他人生命、危及公共安全甚至是杀人放火的地步。
作为一名蒙氏教师,在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时,痛心的同时,其实也真的是非常的不解。
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正常化的表现,应该是专注、独立、有秩序的,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就可能会出现偏差的人格发展,比如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秩序混乱、胆怯自卑等。这些熊孩子的行为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而他们的父母就是他们所遭遇的“不良环境”。
-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的,他们会模仿周围成人与伙伴的行为,会用尽一切办法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
孩子的天性又是好动的,他们精力充沛,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释放精力;
-
而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又是缓慢的,他们无法适时地根据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
而且,受年龄所限,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即便他们知道了规则与边界,有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儿童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成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在哪些场合需要遵循哪些行为?如何对待他人?心存善意还是恶意?
这些标准与行为准则的建立,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家长和老师需要通过亲身示范、提醒、管理,告诉孩子们探索的边界在哪里;家长和老师需要在孩子身边建立一个平等、尊重的微型社会环境,让孩子不仅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建立最基本的,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建立起最沟通交流的方法。
我们来看那个在地铁站里想吃鸡排的孩子,他看到别人在吃,他也想吃,这是正常的,但他要清楚可以通过哪些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而不是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为他服务,更不可以在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就伤害他人。
如果那个妈妈没有在孩子想吃鸡排的时候怂恿孩子“去跟阿姨要”,没有在孩子被拒绝后辱骂对方“像个小姐”,那么,这个孩子更进一步的恶劣推人行为,就不会得到鼓励。
正是因为他的妈妈向他传递了:“只要我想要,别人就必须满足我,如果不满足,就是他不对”这样的信号,所以,孩子才会在妈妈的“怂恿”下用最恶劣的方式去伤害别人!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的礼仪教育,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包括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怎样管理情绪,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要学习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照顾环境;也要学习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则是学会等待,例如某一种蒙氏教具的投放只有一个,如果多个孩子想操作,就有先来后到,后面的孩子一定要等到其他小朋友操作完以后才可以去操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不是自己想要什么都一定会马上得到满足,这样的做事方法也会内化为孩子的性格,学会等待,延迟满足。
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头脑中构建事情如何处理的网络,在遇事的过程中就少了冲动,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不是想得到什么就即刻得到,因此,孩子们更加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尊重环境 ,在自发中建立自己的内在规则 。
一个正常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即便犯“熊”也是不会熊到这种程度的。我想如果他们早些接受蒙氏教育,他们的父母早点送他们来到蒙氏教室,就不会酿成男童在楼顶扔砖头砸死准新娘的惨剧。
在这个案例两个孩子心中没有爱。如果教育只强调了身体、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情感、爱的能力的塑造,就会出现类似的严重的行为与心理偏差。如果我们有机会进入一个普通的蒙氏混龄班级,我们会看到,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人性中最单纯的情感之一。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孩子,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
六岁前的孩子所有的感官是打开的,若孩子们在与周围的环境的互动中吸收到彼此的关爱,人性的善良就会被唤醒,面对对别人有伤害的事,孩子心中的道德标准就会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而如何从周围环境吸收的是负面的、恶意、无情感的信息,人性中恶的一面,同样会会唤醒并停留在他的身体当中。
在蒙班,不伤害他人是所有人要遵循的规则。我们的孩子会去照顾植物,照顾动物,在看护这些弱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就会生发出对生命的尊重,付出比索取,更能让孩子懂得责任、平等与自律。
那么,这些熊孩子该怎么教育呢?靠打吗?靠“整治”、“摧毁”吗?
都不是,这些方式都不能使得这些熊孩子真正懂得规则与界限。
蒙台梭利认为这种偏差人格的行为出现,是因为在孩子心智模式形成与自我建构的学龄前阶段,缺乏有准备的精神成长环境,也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因而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内在力量不足等等问题。
其实这些孩子是很可怜的,熊孩子的内心是不健康的,也不快乐,他们不断地与周围发成冲突,要么被捧上天,要么被摔下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自我,无法分清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被成人提供的错误环境和错误教育引入了歧途。
蒙台梭利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通过工作,偏差行为是可以得以纠正的。因为一旦儿童专注于他有兴趣的工作,在很投入,很专注的情况下,偏差和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失。工作可以使得儿童从无秩序变为有秩序,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依赖变为独立,从不尊重他人变为尊重他人。
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下,通过专注工作,儿童可以进行自我偏差纠正。孩子的任性、失序、胆怯的偏差行为,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会逐渐消失,而自律、合群、专心则会逐渐显现。
在一间蒙氏教室,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和老师之间、孩子和孩子之间这样的对话:
我可以再喝一杯水吗?
当然可以。
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么?
不,我想自己操作。
我可以不和别人分享我的零食吗?
当然可以,这是你的权利。
我可以把我的画带回家吗?
当然可以,这是你的画,你有权决定。
而当一个孩子故意推挤他人不想排队时,老师就会说:“请排队。遵守公共秩序是你的义务,你需要遵守。”当一个孩子把公共的图书撕坏了不想修补时,老师就会说:“弄坏了大家的东西要把它修好,这是我们的义务。”当一个孩子乱扔垃圾时,老师就会说:“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请你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这些日常中孩子和老师的对话,能够从一件件小事儿里帮孩子建立自我与他人之间界限,明白自己是拥有的权利的,同时在集体环境里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而熊孩子的家长们,要么放大了儿童的权利,忽视了责任;要么采取命令、替代方式,忽视了儿童的权利。两种做法,都会造成自我与他人的界限的模糊。
如果成年人不能做到真正平等的对待儿童,当儿童拒绝分享或者不想参加活动时,他们完全有权利自由选择时,成人往往会强迫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忽略了儿童对于他的身体、他的物品有按照自己意愿决定的权利。当成人就分不清界限时,那孩子就更分不清界限。
另一个极端是熊家长们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把自己孩子的权益至于自己或者他人权益之上。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无视他人权益和当时的环境下的规则。
而在蒙台梭利的环境下,规则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情况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例如孩子中午如果不困,不想睡觉,老师就会说:“你可以不睡,但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而当一个孩子醒的早了,在床上兴奋的唱歌、喊叫时,老师则会说:“请你保持安静,你可以不睡觉,但是不可以打扰别人。”
在蒙班,就是从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当中,孩子们懂得了如何构建自我、保护自己的权利,如何识别不同环境下的规则、遵守相应的义务。孩子们也会通过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来习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通过适合的方式来给自己“找乐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才能回归正常化,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平和。
同样重要的还有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长辈,成人们也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道德标准、做事的原则、界限,会时刻对孩子产生影响。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被尊重,没有界限的环境中,当他成人以后就无法给身边的人尊重和界限。
希望所有的为人父母者,在伴随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重新走上学习之路,与孩子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成人才能更好地给孩子引导。成人不再以自己的权威去强迫孩子,而是真正将孩子当成成人一样去尊重。
所以,真的很难想象蒙氏教室里会走出一个无视他人、无视规则、行为混乱的熊孩子。
文章作者:(1)博苑家长学校 陈剑(2)鸡西山清水秀幼儿园 秦晓宇(3)北京博苑教育集团 云飞
本书部分案例、文字节选自《蒙氏语言规范》、《蒙台梭利教师手册》、《有生命力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主人》。
若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想购买,请点击,进入园长之家有赞店铺,搜索书名即可下单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