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音的产生
音乐是由音构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音是由物体 (发音体) 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产生的一种声波。这种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听觉器官, 再由听觉神经传达到大脑, 从而产生音的感觉。
在自然界中, 人类的听觉能够感受到的声音有很多, 但是可以作为音乐素材的, 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大约在每秒振动 11 ~ 20000 次的频率内, 而在音乐中使用的声音频率一般仅限于每秒振动 27~4100 次。
在音乐中, 人们把具有一定特色的音组成一个固定的体系, 用来塑造音乐形象、 表达音乐思想。
二、 音的分类
物理学上把物体振动的是否规则、 振动频率的高低、 振动时间的长短、 振动的方式、 振幅的大小以及物体自身的性质等诸多条件看作是影响声波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声波, 在人耳的听觉感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根据物体振动的是否规则, 人们将音大致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一) 乐音
发音体按照一定的规则振动, 并具有固定的音高, 此类音被称为乐音。乐音听起来比较悦耳, 如钢琴、 小提琴、 琵琶、 二胡、 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二) 噪音
发音体处于无规则的振动状态, 且没有固定的音高, 此类音被称为噪音。噪音听起来比较刺耳, 如雷电声、 汽车喇叭声、 警报鸣笛声以及鼓、 锣、 钹这些民间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
在音乐中, 主要使用的是乐音, 但噪音也独具特色,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说, 噪音与乐音一样, 都是音乐表现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些民间音乐中, 噪音性乐器如锣、 钹、镲、 鼓、 沙锤等的普遍使用, 使得民间音乐丰富多彩、 别具一格。尤其是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
噪音的表现作用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青睐。可见, 有选择地运用噪音对于烘托、 渲染气氛, 塑造音乐形象, 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等都具有丰富的表现特色和艺术效果。
三、 音的性质
音是一种自然现象, 并具有物理方面的属性。因此, 音的性质有四种, 即音高、 音值、 音量、 音色。
(一) 音高
音高, 即音的高低。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每秒振动的次数) 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就高; 振动频率慢, 音就低。
(二) 音值
音值, 即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长短决定的。振动持续的时间长, 音就长; 振动持续的时间短, 音就短。音的长短是由时间计量的, 所以将其称之为音值或时值。
(三) 音量
音量, 即音的强弱。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的。振幅越大, 音就越强; 振幅越小, 音就越弱。
(四) 音色
音色, 即音的色彩。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方式、 形状、 成分以及发音体的性质等因素决定的, 通常是指声音在音响上的色彩特质。
音的四种性质有着其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在音乐表现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根据不同的音色, 可以区分不同的人声和乐器。正是有了音的高低、 长短、 强弱, 才能创作出优美、 动听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和声。
在音的四种性质中, 音高和音值在音乐表现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一首乐 (歌) 曲, 如《七色光之歌》, 无论是用钢琴弹或是用小提琴拉, 无论是大声唱或是小声哼, 它的基本音乐形象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是若将这首作品的音高或音值稍加改动, 那么整个音乐形象就会受到破坏。因此, 决定一首乐 (歌) 曲的基本内容、 形式与风格的, 主要是音的高低和长短这两对组合形态, 即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