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绘画活动的设计要点
(一)制订幼儿绘画活动的目标
绘画活动目标是指通过一次绘画活动,期望幼儿获得的有益经验,或在一次活动中所要取得的成效。目标表述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可能性,目标应略高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2)在方向上与各级上位目标保持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
(3)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明确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4)充分考虑幼儿认知、情感、技能、创造四个方面的整合;
(5)具体、明确,核心突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6)数量、容量适宜,难度适中,内在的关联性强。
(二)选择幼儿绘画活动的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为之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开展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内容和类型的选择上,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目标,如以“放风筝”“小朋友春游”等幼儿喜欢的活动为主题进行绘画。如针对3~4岁幼儿的绘画主要在于培养其画画的兴趣,认识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用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大多是进行物体画和意愿画绘画活动,并没有情节画和装饰画的教学要求。
(三)确定幼儿绘画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绘画活动的形式包括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区角教学、室内教学、室外教学等,需要根据绘画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来决定。
绘画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绘画活动的类型、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组织环节进行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如在物体画和情节画的创作活动中,老师需要运用讲解演示法、观察分析法;在意愿画的创作活动中,老师需要情境激励法的运用;在进行复杂的绘画技能练习时,老师需要运用游戏练习法;巡回指导时,老师应体现分层指导法的运用;展评幼儿绘画作品时,则离不开对话交流的方法。所以,衡量活动方法是否选择合理、使用得当,关键要看老师能否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有效学习。
(四)做好绘画活动的准备
1.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是指与幼儿绘画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和铺垫,如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运用技巧,对幼儿绘画能力的了解。
2.材料准备
材料准备是指绘画活动所必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幼儿和教师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幼儿的学具和教师的教具以及电脑投影设备等。
3.环境准备 环境准备是指绘画活动情境的创设和心理环境的运用等。墙饰布置、区域材料、空间安排、教师情绪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程度等都是重要的绘画环境资源,均要符合实现绘画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
二、幼儿绘画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导入主题
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儿歌、谜语、表演、游戏等多种方式设计情境,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快速地导入到绘画活动的主题上。
(二)讲解演示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分析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特征,了解其表现方法,突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讲解演示具体画法,如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如何画、要注意什么等。讲解演示只是作为幼儿参考的依据和讨论的话题,教师应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幼儿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创作。
(三)布置任务
根据绘画活动的目标,交代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任务和要求应简单明了、难易适中,即以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幼儿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和达到的。老师应鼓励幼儿通过集体、小组或个体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在创作前对物体、主题进行联想和构思,为下一步顺利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四)巡回指导
幼儿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绘画创作,这时就需要老师全面、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幼儿的绘画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具体问题和需求进行分层次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游戏练习的方法进一步突出活动的重难点,引导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五)总结评价
绘画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应组织幼儿相互欣赏与评价他们的绘画作品,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开放式交流。老师不仅要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画面是否有童趣、有表现力、有创造力以及技能运用情况等进行活动结果的总结,还要针对幼儿在作画时的兴趣状况、努力程度、创作途径等进行活动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幼儿评价的态度和标准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艺术性地加以点评,以表扬为主,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以上只是绘画活动实施的基本环节,它还会受到幼儿年龄差异、绘画活动目标、绘画活动类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时应灵活地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出调整,如变换有关环节的次序、减少某项环节或增加某项环节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