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要进行早操了,一个教师组织排队,另一个教师督促幼儿收玩具准备早操,但有些幼儿没有收玩具的意识,把玩具一扔,无所事事起来;还有些幼儿不愿意收玩具,磨磨蹭蹭的,教师等不及,只能帮助幼儿收玩具。而组织排队的教师,不停地叫唤着幼儿的名字,提醒他们来排队,费了好大的劲才勉强把队伍集合好。但是站队没一会儿,就开始有幼儿来回走动,或者有幼儿自顾自地离开,还有些调皮的幼儿你推我挤,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一次次重新组织排队。
做操结束后,教师拉着第一个幼儿排队进活动室,有的幼儿不会紧跟着前面的同伴走,有的傻傻地站在圆圈上,有的随意走动,找不到整齐的队伍。教师发出排队的指令,只有部分幼儿能回到教师身边,有些幼儿假装没听见。教师一个一个点名幼儿排队,结果叫回了5个跑掉了3个。
一、背景
小班幼儿排队难是幼儿园教师的共识,但排队又是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安全的需要,是幼儿园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保证。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几乎是没有排队的意识的,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排队是怎么一回事,加上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对幼儿园的一切充满着好奇,自控力差、坚持性不够。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教师的指令往往没有多大作用,于是需要不断重复排队现象。如何吸引幼儿排队,如何让已经排队的幼儿稳定在队伍里?如何轻松愉快的组织好排队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呢?这需要教师了解幼儿的排队心理。
1、渴望亲近教师。
每当教师发出口令“排队了——”,许多幼儿会争着抢着拉教师的手,有的幼儿甚至顾不上归放玩具就来排队,抢在第一的幼儿会很开心,没有抢到第一的幼儿不高兴。小班幼儿都喜欢亲近教师,喜欢拉着教师的手,他们认为拉着教师的手表示教师最喜欢他,所以都想抢到第一。
2、规则意识薄弱。
队伍在行进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鞋子脱落,或掉了什么东西等状况,一个幼儿停下来,后面的幼儿都跟着停下来。有些幼儿在行走的时候喜欢一会儿跑一会儿停,后面跟不上前面速度的幼儿反应不过来就会摔倒,导致整个队伍状况不断。还有一些幼儿因为调皮,喜欢插队、捣乱等,这些是因为幼儿规则意识薄弱所导致的。
二、措施
(一)排队角色化,游戏与组织的统一
富有情节的角色排队,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排队。
每次教师在发出“收玩具”的指令后,隔上三分钟,就会再次发出“谁来乘我的小火车”的游戏指令,教师当火车头,开着小火车围着活动室绕圈,一边请已经收拾好玩具的幼儿上车,一边提醒和帮助其他的幼儿迅速地收拾整理玩具,加入火车游戏。因为幼儿都想乘坐教师的小火车,所以玩具收拾的速度就会加快,气氛既轻松又愉快。教师指导到位,省心又省时。
当火车开到活动室门口,教师发出指令 “咔——嚓,火车到站了,开始检票”。幼儿在咔嚓声中停住了脚步,不再往前走,使不安全因素降到了0。
当然,教师还可以不断变换着小火车,如单轨车、双轨车等,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排队的热情日益高涨,排队的意识会逐步增强。
(二)排队固定化,规则与自主的统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排队时,可以让幼儿按照个头高矮和小组顺序,一个接着一个排队,并让幼儿记住自己拉手的同伴是谁,前面的同伴是谁,后面的同伴是谁。由于固定了排队的位置,幼儿争着与教师拉手、插队的现象就杜绝了。
规则与自主统一又矛盾,集体生活必须在规则的基础上体现自主。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是一种榜样的示范。排队的固定化,可以让幼儿的自主排队变得非常有序。
(三)规则合理化,集体与个体的统一
幼儿在排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来影响整个队伍,这是集体与个体的矛盾冲突。教师给幼儿传递指令缺乏合理化,只考虑集体性,没有顾及个体现象。如,教师要求幼儿排队做事情,没有考虑时间的等待问题及幼儿个体之间的控制能力。教师应通过观察与分析,制定出合理化的规则,充分考虑个体与集体的矛盾,以至让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
(四)方法系统化,活动与环境的统一
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现“标记提示”和“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良好的驯养效果。教育活动是对幼儿排队意识建立的有效途径,“标记提示”是幼儿加深排队意识和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如,针对幼儿排队喝水缺乏耐心的现象,可以生成“怎样减少等待时间”活动,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接水、喝水的标识,并把这些标识贴在饮水处,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和规则意识。每一个需要排队的环节,都可以进行一次集体教育活动,然后用环境标识来不断的提示,刺激、强化幼儿的排队意识,让幼儿知道排队的重要性,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无锡市新吴区和风幼儿园 钱燕芳 邵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