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美术欣赏是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的特殊的审美体验活动。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美感经验,以及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提髙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不仅与其生理机能有关,还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情绪情感的反应,也会随之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多于形式 由于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正处于主观审美感知阶段,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如画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等;很少有意识地注意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难以做到深入感知理解美术作品内容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如线条、色彩、构图、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等。这说明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再加上幼儿美术欣赏产生的审美体验常常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幼儿惯于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这些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欣赏对象进行说明和解读。这些都表明,幼儿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把握处于比较浅的层面。 二、初步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 如上所述,幼儿关注作品形式较关注内容少。但在教育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如让幼儿比较两幅表现相似情感的美术作品《巴黎市街风景》(莫奈)和《百老汇的爵士乐》(蒙德里安)。由于前者是再现性的作品,幼儿能说出它表现了热闹的街道,因为画面上有很多人;而后者是非再现性的作品,因此幼儿不能理解作品的形式审美因素。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些幼儿能说出《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画表现了运动,因为有许多小格子像彩灯一样,一直在不停地换颜色,感觉在动。由此可见,幼儿对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情感表现以及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具体如下: (一)对线条、形状的感知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倾向于联系具体的形象谈论线条和形状。如幼儿在欣赏《哈里昆的狂欢》时,由于画面中较多使用的是一些弯弯曲曲的彩色线条,幼儿形象地称之为“电话线条”。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幼儿匹配枝繁叶茂、茎叶成放射状的树和“弯腰驼背、浑身无力”的树与高兴和伤心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幼儿能完成这项任务,即“枝繁叶茂、茎叶成放射状的树”表示“高兴”,“弯腰驼背、浑身无力”的树表示“伤心”。这表明,当线条融合在形象中时,幼儿能感受到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对色彩的感知 幼儿最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然后是指认和命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幼儿认识颜色大致遵循这样的顺序:从常见的几种标准色到色波较长的暖色以及明度较高的颜色,而对间色、复色或色相差别较小的颜色认识较困难。 相关研究显示,幼儿色彩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而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性相对较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色彩视觉效果感受 幼儿对色彩的冷暖色性具有一定的识别力,普遍表现为喜欢暖色调;对色彩的轻重识别力较强,有较好的色彩搭配的感觉,对色彩的审美趣味表现为由偏爱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向偏爱协调、柔和的色彩构成转变。对于那些非再现性的色彩构成,即使是四岁幼儿也已经具有相对明显的先天直觉美感。 2.色彩情感效果感受 幼儿有一些色彩的情感体验,但并不十分强烈、丰富,即从萌芽状态的情感体验逐渐向情感联想发展,学前晚期才显示出较明显的特征。如3~4岁幼儿对色彩的情感效果体验仅是一种泛化的情绪体验,并不能区别对待不同的色彩;5岁幼儿对色彩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能用“高兴”“快乐”等词描述暖色调;6岁幼儿则具有较强烈的色彩情感体验,且易发生情感联想,如看到红色能联想到喜庆、热闹、激动等。 3.色彩象征效果感受 幼儿对色彩象征效果的感受极为微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对色彩情感意味和象征意义的感受以及对色彩的冷暖、轻重的感受逐渐地丰富起来。 虽然幼儿在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三方面的审美感受存在差异,但均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力。 (三)对空间构图的感知 大班幼儿大部分已经具备了对美术作品构图的感知能力,可以感受到构图的节奏,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如幼儿能对作品的构图从疏密搭配、有高有低、大小不同、遮挡重叠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对情感表现性的感知 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多数幼儿能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性,他们通常从作品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偏好、想象因素和作品形式等方面解释作品的情感表现性。他们对作品意蕴的把握通常也是用感性直觉的方式。 总的来说,幼儿已经具备了进行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能力与兴趣。教师应重视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促进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达能力的发展,让美的种子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形成对美术作品的偏爱和评价标准 一般情况下,3~4岁的幼儿乐于将自己带入到画面的情节中,去感受画面人物的情绪情感,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因为他们的害怕而害怕。这可能与小班幼儿还难以分清美术作品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之间的区别。因此,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容易将自己的感知和情绪融进欣赏的过程中。 随着4~5岁的幼儿观察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关注欣赏对象的细节,能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更多的东西。与此同时,幼儿的想象能力也较先前有了很大发展,对美术作品的联想与想象也更加丰富。 虽然5~6岁的幼儿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喜好的事物和情景。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描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中,要多鼓励大班幼儿多看、多想、多说。 幼儿喜欢熟悉的物体和明快、简洁的作品风格。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幼儿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重要标准。幼儿审美偏爱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的标准,从以自己的情感偏好为主到以比较客观地分析为主逐步发展的。 总之,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与成人不同。在进行美术欣赏时,幼儿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其感知和理解常常是整体的、笼统的、模糊,容易投入自身感情,而且会有一些创造性想法。 幼儿审美感知心理的主要特点 1.幼儿对于审美有了自我判断的模糊意识,但这种审美趣昧还局限于形式的审美形态内,很难接纳他们标准里“美”之外的形态。 2.幼儿对艺术世界的认识还在懵懂阶段,受表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影响,尚且不能对艺术作品的风格、主题进行分类。 3.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偏好以及对美术作品中具体事物和细节的偏好与他们自身喜欢的事物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 4.幼儿偏爱夸张或拟人风格的艺术作品以及明亮、鲜艳的暖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文化人 -=||=-收藏赞 (0)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解锁阅读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