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自我意识活动的基本结构
1.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
即导入,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让幼儿带着兴趣参加活动,帮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如通过让幼儿看自己带来的照片,引出活动主题“我长大了”
2.引导幼儿认知自我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幼儿了解自我,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如利用直观形象法使幼儿了解从小到大自己身体的变化、能力的变化等。
3.组织幼儿表现自我
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使幼儿把这些认知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了解幼儿对自我认知的情况。如让幼儿看了自己照片后,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情绪情感、与他人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就要请个别幼儿把这些认知说出来、做出来。
4.强化幼儿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用正确的方法表现自我
通过幼儿对自我的表现,了解幼儿掌握的情况,肯定优点、改善不足,最终总结出合适的对自我的认知及恰当的表达自我的方法。如最后老师总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的个子变高了、变重了、学会做的事越来越多了、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策略
1.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1)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
小班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约束。
对于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2)抓住日常生活契机树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于小班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奖励红五角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角星。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自我意识会逐渐强化。
2.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
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协调角色分配,他们所处的是“自我中心状态”。那么,如何设法改变这种自我中心状态,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使自我主体与集体相互协调?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互相协调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流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的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于特别“自我中心”,不能协调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得不到奖励,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争取得到想要的奖励。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幼儿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常常出现一些纠纷。
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遇到困难时焦急心情,分享同伴的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教师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认为自己不乖,很沮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则也会要求教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诉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可能关爱每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孩子的行为表现说明他们非常需要借助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获得自我满足。反之,如果教师忽视给进步的幼儿予以表扬,那幼儿从中获得的就可能是较低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