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老师们还可以带小朋友一起来制作手工月饼哦~
提供材料:盘子造型卡纸、超轻粘土、压花片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有关活动,乐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
3、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彩色纸杯若干,一次性纸杯两只,红线若干,剪刀,胶水或双面胶,雪糕棍,红色颜料和水粉笔。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
指导语: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你们知道中秋节要吃什么吗?
二、制作纸灯笼(灯笼的创作形式班级自己制定)
1.导入活动
教师:为了迎接中秋节,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灯笼来装扮教室吧。
2.讲解示范:
(1)提问:你看到过什么样的灯笼?
(2)灯笼的制作方法
?取一只纸杯,沿纵向条纹均匀剪开成一个个条状。
?平齐剪掉多余的杯边。
?修去宽边,因为杯子的杯口是宽些的。
? 一根根向外牵拉一下纸条,成内卷状。
?取另一只纸杯,只保留上端一部分,其余剪去,为和刚才的条状对接做准备。
?先在两个底部的中心钻孔穿红线,然后将两只纸杯的条状对应粘接好,灯笼就基本成形了。在上下底部用彩纸包边,底部中心挂上灯笼穗子,会更有感觉。
可以用颜料将灯笼涂成喜庆的红色。
老师们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制作孔明灯涂色的作品
老师们还可以带小朋友一起制作《赏月》的作品
提供材料:背景底纸、圆形卡纸、云朵造型卡纸、白纸、固体胶
幼小班的孩子们还可以制作兔子灯哦!
提供材料:花灯造型卡纸、圆形卡纸、透明塑料半球、吊穗、红绳
五、活动参与人
第一场:全园师生、部分家长志愿者、行政人员
第二场、第三场:全园师生
六、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准备音响设备播放音乐(明月几时有等跟中秋有关的音乐)、摄像机录制视频、照相机拍照等。
2、灯笼(30个)、幼儿桌子(8张)、长条桌(6张)。
3、嫦娥的衣服、鞋子、头饰、黑色KT板(6块)、蓝色KT板(6块)、黄色KT板(3块)、白色KT板(3块)、彩泥、记事贴(心形各色)、纸盘子100个。
4、小蜜蜂8个
5、志愿者吊牌
七、人员分工
① 总策划与顾问:园长
② 活动总负责人:保教主任
③ 现场布置:后勤主任
④ 摄像摄影新闻报道:文员
⑤ 服装道具:资料员
⑥ 活动组织:各年级组长
⑦ 协助人员:各班家委(各班2人)
⑧ 现场执勤人员:安全员、安保人员
⑨ 安全预案:后勤主任
⑩ 医务应急:保健室
附:中秋节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表达了中国人对和谐家族、和谐人伦关系的重视和追求。中秋节习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到了滋养与传承的作用。这样一个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节日,有着诸多的教育契机。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教师节互动
和孩子们讲述教师节的意义,让他们从小有一颗感恩之心。
爱的飞行日记(小班)
● 孩子向教师表达爱后,教师可用一个飞机爱心勋章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小班的老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制作 ——花束
提供材料:背景底纸、蛋糕纸托、固体胶
老师的节日(中班)
提供材料:背景底纸、花盆造型卡纸、颜料、海绵刷、笔刷、调色盘、固体胶
我和我的老师在一起(大班)
幼儿相互讨论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
在美工区投放卡纸、胶水和画笔,请幼儿将和老师在一起的照片做成相册。
*声明: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查看礼品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