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k1MjA4Nw==&mid=2247542662&idx=1&sn=3fdb29ee758630d28a05d52da78ea928
本文节选自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胡华园长在“有点好”2023教育生活化论坛上做的演讲《生活化课程的“来源”与“归处”—— “附近500米”的生活化教育》。
01
消失的“附近”
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附近”的消失。
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外边自由玩耍的。父母也没有那么多的担心,吃饭的时候妈妈只需喊一声“回家吃饭了!”,别人也会说“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然后就赶紧回家吃饭。吃完饭,小伙伴们一起继续玩。
那时候的“附近”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物质的“附近”,还是精神的“附近”。一放假,我们会去不同的地方生活,比如去大姨家、二姨家、舅舅家度过愉快的假期。
可现在,“附近”似乎消失了。这是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观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密了,手机在手,我们好像就什么都不需要了。现在人最怕丢什么?就怕丢手机,所以经常有人看着手机,孩子丢了都没发现。
可这样的生活却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人们似乎丧失了一种与他人相互信任的能力和自信。当然,这一改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恐婚与生育率的降低。
当人们建构“附近”的能力消失后,也丧失了很多的快乐。现代人似乎丧失了一种靠情感构建起来的一种关系网络支撑。
如何改变?项飙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构建出“附近500米”处的生活,要注意身边一草一木的变化,发现那些被技术隐藏的差异,形成一种视野,并以此为基础去看更大的世界。
“最初500米,是个体通往外部世界的第一步。”
02
花草园教育的人类学视阈
项飙有一本书是一本对谈集,叫《把自己作为方法》。认识世界需要“把自己作为方法”,不要陷入概念的空洞组合之中,只有个人体验的感受才是具体的。我们要从自己出发,推导出对世界的认识。真正深刻的东西是来自于细节的,意义也必须在实践当中生长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作为方法”,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认识不能代替你的思想、你的认识。
花草园的老师,每个人都在“把自己作为方法”。有人问:“老师们是如何观察儿童的?”我们不“观察”儿童,只是和儿童一起生活,认真地体察儿童。观察是用眼睛看,形成一个认识。体察是什么?是用生命能量和他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李文老师期末总结的时候说:“我们要用孩子们心灵的力量来‘卷’我们,不要用我们大脑的力量去‘卷’孩子。”
我们出版的《幼儿教师的哲学观》,论述的也是花草园的老师“把自己作为方法”后的个人的真知灼见。在花草园,我们给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一个时空。
这些年,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因为借助了人类学的视阈,探索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人类学视角呢?因为,儿童像人类学家一样生活着,和人类学家一样对很小的事情都要了解很多很多。
“孩子由于无法跑到太远的地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非常擅长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获得新发现。”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发现儿童和人类学家一样,不仅对很小的事情想知道很多很多,他们也和人类学家一样,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探寻,描述人类精神世界变化的。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借助于人类学的视野,有了一个非常宽大的视角。12月的美食月,并不完全是一个制作美食的活动。在人类学家眼中,食物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体,它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枢纽。从冷到热,从生到熟,烹饪的过程就是把自然的原料转化为可食可口、具有社会与文化意义的过程。
美食月,我们借助于人类学的视野,探寻在历史的长河中,食物选择、饮食工具的使用、饮食顺序、饮食礼节、饮食创新等方面,人类的饮食文化是怎样发生与改变的。无论是走进厨房,还是探索厨房里的工具,研究食物的储藏、发酵,孩子们在了解食物的过程中,探索随着人类的发展,从食物的变迁、驯化、传播中,感受着食物的创新过程与人类发展史的密切关系。
●花草园教师阅读的与饮食有关的人类学书籍
03
生活化课程里有
“人类学的工具箱”
不是说让孩子学做饭就可以叫生活化课程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宽阔的视角。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生活化课程”的高阶版路径,这里有一个人类学的工具箱,“生活化课程”一旦有了人类学视域,也就有了厚度和宽度。
比如,每一次的活动完成之后,我们都要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切?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因为在人类学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相对行为”,你通过和别人的分享,对文化的异同性有了了解,这样才能更多地理解自己与他人。
当孩子们问,粮食是怎么生长的?我们可以讨论,其他地方怎么种粮食?过去怎样种粮食?我们可以寻找历史的线索,与文化互动。从人类学里取一瓢水,就能让课程更有广度。当我们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时候,生活化课程也变成了一个文化的“工具箱”。教师也可以借助文化的张力,将自己与儿童一起“深深地卷入”课程之中。
这些知识和体验不仅对儿童,对教师来讲也是全新的,所以,他们特别有热情,课程实施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生命体验,对内心有很大的滋养。
比如,对家乡食物的学习,能让教师的思绪瞬间回到童年……为什么生活化课程总是能够产生动人的力量?因为它能让我们扎根,孩子们可以扎根于生活,教师们可以扎根于自己的童年。
当个人文化与人类文化联结时,如同盘根,扎根越深,越来越有意义。
04
结语
实施“生活化课程”,必须完成一个突破,不要总在认知心理学里打转转,要走向更宽广的领域。
人在世界中生活,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归宿;生活既是来处,也是归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出一条特别宽阔的河流,让每个在幼儿园生活的人都变得特别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