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乖乖”、“小宝贝儿”……
不少爸爸妈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乳名,
这个昵称到宝宝上幼儿园、
甚至上小学后都还一直在公共场合下沿用。
Stop!
这种昵称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该改口了!
这是为什么?
01
只称呼孩子的乳名?
幼儿园后应逐渐改口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
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
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在公共场合称呼孩子的名字,在家可以称呼孩子去掉姓氏后的小名,更显亲近。
这是因为,当孩子开始集体生活后,他需要适应没有太多人围着他转的集体生活,需要学会独立。
而“宝宝”、“贝贝”之类的昵称会让孩子依然觉得自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是还没长大的小宝宝。
相对而言,称呼孩子的名字,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长大了,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02
从乳名到全名
有助于成长意识的觉醒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
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
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03
在不同场合,应如何称呼孩子?
公众场合,叫全名更合适
邻居家王奶奶有一个四岁的孙子,小名叫“果冻”,今年已经上幼儿园了。这天王奶奶送孙子上幼儿园,临走时,奶奶喊了孙子的小名告别,没想到受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同学们说“果冻”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想吃。为此孙子很是生气,甚至要求改名字。王奶奶也是非常自责,在外人面前再也不称呼孙子的乳名了。
现在很多孩子的乳名都十分可爱俏皮“小汤圆”“芒果”“柠檬”等等,虽然这些称呼听起来很好听,但是并不是适合在公众场合称呼孩子。
特别是当着孩子同学们的面前,这样称呼孩子的乳名,会让孩子很没有面子,感觉无地自容。孩子被同学听到乳名很容易被同学们起外号,受到他人的嘲笑。
2
亲戚朋友面前,称呼孩子去掉姓氏
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会相聚在一起,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也在逐渐长大,在和长辈亲属相处时,家长可以不用称呼孩子的全名,可以将姓氏去掉,这样听起来亲切又舒服。
而且亲戚听到家长的称呼后,也会和家长一起称呼孩子的名字,这样可以拉近孩子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减少距离感。
3
特别亲密时刻,可以称呼孩子乳名
孩子的乳名是家长起的,只有孩子的爸爸妈妈和亲密的人知道,所以在私底下没有外人的情况,家长可以称呼孩子乳名,这样孩子会感觉非常亲切。
如果是孩子心情伤心难过的时候,家长可称呼孩子的乳名,会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很有安全感,对家长的依赖情绪也会增加。
4
亲子幽默时刻——别名小暗号
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
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
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04
一个超级大误区——
心情好时喊乳名,心情不好喊大名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犯错需要批评时,或者自己心情不好时,气鼓鼓地称呼孩子的全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事态严重,这样每次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叫孩子大名,孩子就知道自己已经犯了错误。
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对他的大名产生消极的、恐怒的、悲伤的情绪联结,让孩子讨厌自己的大名。
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对自己的名字觉得害怕,怎么不会凡事糊里糊涂,混日子过呢?讨厌自己的名字,结果也会讨厌自己,做起任何事情,都不会起劲。
相反,如果你每次这样喊他大名的时候,都是给他加许、给他砥砺、给她能量,他一听这个名字就会高兴、兴奋、充满力量。
名字是最短的符咒,他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让我们好好对待孩子的大名,轻柔而愉快地呼唤他。
【申请加入“幼教云”】
亲爱的各位园长、投资人,如果您想全面提升幼儿园运营管理水平,如果您也想跑赢中国幼教新十年,欢迎加入壹点壹滴,加入“幼教云”。(点击此处,申请加入“幼教云”)
点击下方图片
申请加入“幼教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