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幼儿园老师,你觉得幼儿园哪个角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
新手老师:
经验丰富的老师:
01
揭开盥洗室的另一面
和职场人以去卫生间为由,
实则享受划水的隐秘快乐一样,
盥洗室恐怕才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
最轻松最快乐的摸鱼天堂。
每次一个活动环节结束,
在你发出“小便洗手喝水”的指令之后,
孩子们的摸鱼生活便悄然快乐登场。
如果你此时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默许他们在盥洗室里稍微“磨蹭”一会儿
你会观察到他们的盥洗室快乐
是多么沉浸忘我。
盥洗室里万物皆可“见缝插针”地玩上一玩:
玩肥皂,玩水龙头,玩水,玩毛巾,玩纸,玩马桶…
盥洗室里什么吹牛皮的话都可以谈上一谈:
“我爸又给我买了一整套奥特曼闪卡…”“我家也有,我家有十套…”“我家还有奥特曼亲笔签名的卡,我爸认识奥特曼!”
盥洗室里还会见证一场场友谊的破裂和重建:
“莎莎说不和你玩了,刚才在娃娃家你没让她做妈妈”;“我现在同意你以后和我一起上厕所了”
这里的快乐很短暂,虽然短暂,也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这里的快乐很刺激,需要偷偷摸摸小心谨慎,防止被老师“盯上”;
这里的快乐很真实,没有这么多“规矩”,想聊啥聊啥,想跟谁聊就跟谁聊。
02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盥洗室?
为了保证一日生活井然有序,我们给孩子们安排了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小朋友每天的活动安排都是在老师紧锣密鼓的安排下有序地进行着。
什么时间该集体活动,什么时间该区域活动,什么时间该吃饭,什么时间该午睡……
在这些整块的时间段里,孩子们几乎没有可以自由交谈的时间。
可是孩子们也有社交需求,总有说不完的话。
想说的话就都攒着在上厕所或者其他过渡环节的时候说。
在洗手间的这段时间,正好又是在卫生间这样相对隐秘的地方,氛围更自由随意:
不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可以嬉笑、打闹、吹牛、传播新鲜消息,研究水池里的泡泡和冲水马桶的运转……
孩子们为片刻拥有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而快乐。在这里,儿童过着洋溢着热情与想象的“后台生活”。
再深入一点来解释,这个地方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是一个释放本真自我的地方。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提出一个“前台/后台”理论。
他说,很多社会生活都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指个人扮演正式角色的社会场合,人们要在前台按照剧本的期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后台”则是人们组装道具并为更正式场合的互动做准备的地方,类似于剧院的后台。
在后台,表演者依着自己的本性行事,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会过于受到旁人的限制,就能放松下来,把在“前台”小心克制的感情和行为自然流露出来。
在幼儿园里,活动室、睡眠室、操场是“前台”,这里主要由教师管控着,通常有很多常规需要遵守;
而盥洗室,正好是儿童的“后台生活”,是教师控制较弱,或没有教师控制时,幼儿依自己的本性、愿望,表露自己真心世界的生活情境。
离开了教师的视线,孩子们是放松的,追求的是当下的快乐,充满了情感与想象、自由与轻松。
03
面对这个摸鱼天堂,管还是不管?
对于职场人而言,卫生间已经远不仅仅是解决三急问题的场所,而是一个调节忙碌的工作节奏、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释放负面情绪的避难所:
受委屈了,可以去卫生间哭一场发泄出来;
工作累了,可以和关系要好的同事“约个厕”,顺便聊个八卦。
当我们走出卫生间时,才得以用最好的状态再次投入工作。
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给他们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多加一点自由的空隙。
盥洗室也可以成为满足孩子们“忙里偷闲”、自我调节、社交需要的场所。
也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稍微牺牲一点点“常规”,尽可能给孩子们保留下这一处可以畅所欲言聊天的空间,未尝不可以。
看破不说破,假装什么也没听见,适时地把目光移开,但余光永远关心着每一个孩子,才是带班的最高境界吧。
话说,老师其实也很需要这样一个能躲进厕所“摸鱼”的时间呀,但是现实并不允许。
于是我们幼师最终是练就了一幅只喝一口水,憋尿一整天的金刚不坏之身。
留言区,说说你在盥洗室(厕所)里发现过的趣事吧~
参考资料:
1. 丛嘉、王萍,《关注儿童在园的“后台”生活》,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第12期
2. 林兰,《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学前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3. 孔凡云,《解读幼儿“偷来” 的“后台生活”》,幼教博览,2011年第1期
【申请加入“幼教云”】
亲爱的各位园长、投资人,如果您想全面提升幼儿园运营管理水平,如果您也想跑赢中国幼教新十年,欢迎加入壹点壹滴,加入“幼教云”。(点击此处,申请加入“幼教云”)
点击下方图片
申请加入“幼教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