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一件严肃的事,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深。
但学习规则意识的过程,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反复训练吗?
不一定!
培养规则意识,建立常规,可以“很好玩”。
被有趣的事物吸引,这是孩子的天性,越好玩的东西孩子吸收的越快。
如果只是死板的教他们怎样守规矩,可能会离你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哦。
01
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规则
结合孩子特点:游戏至上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把常规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
例如每天的餐点前总有一段等待的时间,孩子洗完手后总是这摸摸那抓抓,这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蝴蝶与花儿》、《小蜜蜂采花蜜》等游戏。
请1-2名孩子扮演蝴蝶或蜜蜂,其余孩子在座位上将双手放在桌子上作开花的样子,小蝴蝶与小蜜蜂随着音乐穿梭飞舞,从小朋友用小手做的“手心花”中采花粉和花蜜,小朋友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安静等待。
孩子在游戏中能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久而久之,孩子们熟悉了班级常规,便能自觉地按班级规则做事。
02
在混龄活动中引导孩子规则
结合孩子特点:热衷挑战与责任
室外自由活动时,常常出现活泼调皮的孩子追追打打十分危险,而内向的孩子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的情形。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既能活动起来,又能安全的游戏,真正地锻炼身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其实,为什么不能请大班小朋友和孩子们一起玩呢?由每一位大班孩子带一位小班孩子开始自由活动。
大班的哥哥姐姐认真地教小班的弟弟妹妹怎样玩,还鼓励他们勇敢地锻炼并注意安全,孩子们玩的开心极了。
孩子们不仅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交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还能减少发生意外的次数。
03
在无声的体态中接受规则
结合孩子特点:偏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一日活动中,幼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和手势来提示孩子遵守规则。
如,食指放在嘴前轻轻“嘘”,表示要安静;
右手顶左手掌心表示暂停;
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幼师笑着摸摸他的头;
孩子违反了规则,幼师轻轻地摇摇头……
这种无声的语言能给孩子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体验,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让孩子对规则不抵触、乐意接受。
04
在轻松的音乐中执行规则
结合孩子特点:喜欢用音乐表达快乐
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
让孩子在清脆的乐曲中执行规则,孩子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要集中活动了,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铃儿响叮当》,孩子们骑着欢乐的“小马车”回到座位上;
要洗手了,伴随一曲悦耳动听的《哗哗流水清又清》,孩子们唱着“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认真完成洗手任务;
要收玩具了,放一首《火车呜呜叫》,孩子们开着火车排成整齐的队伍,把玩具收好……
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音乐,能让孩子主动积极地执行各项规则。
05
在童趣儿歌中记牢规则
结合孩子特点:把儿歌当精神食粮
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是孩子喜爱的精神食粮。
儿歌短小,朗朗上口,把一些常规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孩子,孩子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记住了相应的规则要求。
如,吃完点心、午饭后,孩子们总是忘了漱口,一首短小的《漱口歌》让孩子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小朋友爱清洁,吃完饭来漱口,
嘴里含上一口水,腮帮用力鼓三鼓,
口里残渣漱干净,我的牙齿我保护。
还有儿歌《过马路》能教会孩子怎么看红绿灯。
走路要走人行道,
红灯亮了停一停,
绿灯亮了向前行。
不用刻板地说教,在朗读儿歌的同时,这些规则便印在每一位孩子的脑海里,在孩子的心里扎根,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
06
在形象的标志中巩固规则
结合孩子特点:对色彩和符号敏锐
孩子年纪小,自制力差,易遗忘,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提示孩子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如,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号,帮助孩子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
在寝室的门前贴上一双双写有孩子编号的“小脚印”,不仅帮助孩子辨清左脚右脚,还教会了孩子上床前将脱下的鞋摆放整齐;
在玩具区里,小小标志可以帮助孩子强化“玩完玩具归类整理”的好习惯。
新的学期,让我们不吼不叫建常规,让孩子开开心心守规则,快来尝试上面的方法吧~
开学 · 推荐
各位园长、老师看过来
壹点壹滴3月资料包上新啦!
每月工作重点没头绪?
新学期保生工作困扰多?
班主任工作超繁琐?
来壹点壹滴“幼教云”
海量教学资源等你来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