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都是小孩子,长大之后却有不同的人生?归根结底,老师的格局与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旅行社的一群人去旅游,走到一条大街上,街上全是坑坑洼洼的,那路还没有修好,然后导游在车里一直不停的道歉,说我们也不知道路况这么不好,早知道我们换条路了,真的不好意思,他一直在给游客道歉。但是越道歉大家脸色就越难看。因为一会蹲一下一会蹲一下。
后面又来了一辆大巴,坐的也是一群游客,这个导游一看,天啊,前面那么多坑,他马上换了一种说法,他说:各位朋友们,拿起你们的相机,前面这条路就是我们著名的“酒窝大道”,您等一会将会享受到这个汽车颠簸的过程。他这话一说,每次颠簸大家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脸色难看,而且每颠簸一次车里的人酒会欢呼一下。
大家看看,同样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导游会带来不同的结局!
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孩子,被不同的老师培养,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继续上面的话题:如何才能读懂孩子的行为?
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时刻找你,如果要东西你必须给,他的行为动机是试试你到底在不在乎我,他的人行为常常使你感觉到很烦;
第二种是寻求权利的行为,总是和你对着干,心里想凭什么听你的,也让我做主,让我说了算,他的行为常常使你生气;
第三种是报复行为,你让我不好受,我也让你不好受,他的行为常常让你伤心;
第四种是自暴自弃的行为,总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他的行为常常让你感觉很无奈。
那我们要如何怎么办呢?
第一种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是给孩子特别时光,这一时间什么都不做,只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第二种寻求权利的行为,是在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在孩子要求不过份时你可以说:“好!这次听你的”;
第三种是报复行为,是在适当时候,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第四种自暴自弃行为,是细小步骤,把事情分解到没有一点难度先,首先示范,然后陪他一起做,接下来鼓励他自己试一试,最后放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在一点点的积攒,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的长起来。
有时候想一想,自己平时对于孩子们行为,往往是依据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贴上“我以为、我以为”的标签,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要以问题为焦点、要以解决问题为焦点,事情往往不止一面,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作为孩子们的老师,要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利用好目标与评量引导孩子树立自信、慢慢进步。
总结:所以,怎么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呢?我们可以通过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达到这个目的。
2021-06-22
2021-06-22
2021-06-22
2021-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