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时间:“2——3岁”
关键词: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
主要表现:从开始说“我”说“不”,到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时的孩子出现最多的现象是划分“我的”以便清楚“你的”。
曾经在幼儿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朋友在走廊里拉粑粑。就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老师回来时发现粑粑不在了,就以为是打扫卫生的阿姨来收拾了。在卫生间里,老师帮他洗屁股,他就告诉老师,粑粑已经被他扔了。拉完粑粑后他再没让任何人动过他的书包,包括平时可以动他书包的老师他也不让动。幼儿园的老师都知道他这段时间一直这样,所以没有太留意。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打开书包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把他的粑粑带回了家。在问孩子原因时,孩子的回答更令人惊诧:“这是我的”。
看完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被孩子的举动捧腹大笑。尽管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它却让我们了解了儿童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其实在孩子2岁左右时,许多妈妈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不想玩的,不想看的,也不愿意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我的。“有的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时,见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的抢过来,而且振振有词的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妈妈们总是弄的哭笑不得。
我们在幼儿园也能看到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上幼儿园带的所有东西都不许别人动,也不让老师帮助他们提书包或拿别的东西。有时候书包特别重,有时候还要拿被子,孩子就宁愿把东西托在地上拉着走,也不让老师帮助。必须亲自拿着,因为那是他的。即使是进教室时脱下的鞋子,也要坚决地放在自己的书包里,当然就更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任何东西了。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 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都是“我的”,好像这时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的东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这些时候父母们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办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的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理解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自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还有这样的表现呢?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