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
关注书中人物的情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语言、认知和情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阅读的童书也比3岁以前要更加复杂。
这个阶段的阅读还是主要以亲子共读为主,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家长要提前阅读
3岁以后,孩子阅读的书变得更复杂了,所以在与孩子共读新书时,家长可以提前预习,在通读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 有没有复杂的词语、语法?
· 有没有与情节关系不甚紧密的细节描写?
· 有哪些文字写得很棒?
· 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 书中哪些内容是你的“知识盲区”?
当这几个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时,就可以开始和孩子共读了。
和孩子读新书时,那些复杂的词句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替换,和主要情节没关系的细节描写,也可以省略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迅速熟悉这本书,最大限度地保留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通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依然会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在之后的重复阅读时,从扩大词汇量、锻炼观察力、品味文字美感等不同的角度,来选择将第一遍略过、替换掉的东西,逐渐加入到共读中来。
2.从关注认知到关注情感
与3岁以前的孩子共读时,通常会引导孩子关注认知层面的东西,比如这是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多少数量、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除了一些专门讲情绪的绘本,我们对故事中的情感探索比较少。但其实,3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的情感慢慢增多,也开始拥有同理心,慢慢建立道德感。所以我们与孩子共读,也要多引导他们去揣摩和理解故事与人物的心情和思想。
关于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演绘本。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加上自己的语气、表情,这些都能传递他们对于故事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3.拓展阅读广度
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依然比较喜欢重复阅读,而且因为自己的“口味”,特别喜欢看某一类书。但我们依然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扩展阅读的广度,家长可以选一些有趣不枯燥的非虚构类童书,来扩大孩子关注的视角。
注意读过之后,多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将书中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来,让孩子印象更深刻。
5-6岁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总能听到有家长抱怨:为什么学龄前和孩子读了几百本绘本,上小学之后,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行?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只靠阅读的量来实现,一定要靠质的转变。
泛读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语感,建立认知的广度。
孩子4岁以前以泛读为主,因为这时候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TA享受阅读的乐趣。但慢慢地我们要发展成精读,以“知识型”的记忆、理解和思考为目标。
精读是为了让孩子对内容有深入的思考,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输出的能力,建立思想的深度,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在阅读中经常提问,会不会导致孩子排斥阅读?
阅读时完全可以把兴趣阅读和知识阅读,就是把泛读和精读统一起来。让孩子有自主选书的权利是培养阅读兴趣的第一步,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孩子一定是愿意的。
精读的重点是什么?
精读的重点在于连接,即让故事和孩子自身的想法和经验相连接。
在这个连接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循序渐进地提问,以提升孩子的理解、创造等能力。
具体如何层层深入地提问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从浅到深的6大认知领域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
这6个分层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用来判断孩子对一个知识点的精通程度,指导提问策略。
家长可以结合具体书籍,参考这6个维度来深入提问,以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1.记忆层面的问题
·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 这个故事主要有哪些角色?
2.理解层面的问题
· 故事里的不同角色分别是怎么做的?
·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3.应用层面的问题
·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会有怎样的感受?
· 如果你是TA,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4.分析层面的问题
· 你觉得TA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 你觉得如果TA不这样做,结果会怎样?
5.评估层面的问题
· 你喜欢故事中哪个角色?为什么?
· 你讨厌故事中哪个角色?为什么?
6.创造层面的问题
· 你能模仿这个角色进行表演吗?
· 你能续编这个故事吗?
写在最后
3岁以后的阅读
应该在阅读主题上不断扩展
用孩子不排斥的方式
有意识地通过阅读
扩大孩子的识字量、词汇量
并且要将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亿童父母学园和您一起
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声明:本文由亿童父母学园原创,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
亿童父母学园
科学育儿助成长·亲子互动共发展
< 往期推荐 >
不花钱,但有用!五部世界顶级儿童美育节目搞定艺术启蒙(附免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