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第1遍,孩子纹丝不动;
叫第2遍,孩子哼哼唧唧回应一声;
叫第n遍时,才不情愿地起床,眯着眼磨磨蹭蹭地穿衣服,慢吞吞地洗漱……
如果问“孩子的什么行为最让家长头疼”,“磨蹭拖延”几乎可以登顶第一。
一、为什么孩子会磨蹭拖延?
1.时间观念淡薄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人类对于时间的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研究发现,孩子大约到3岁,才会对时间产生模糊的认识,到了7岁才逐渐形成时间的概念。
2.注意力易转移
儿童的注意力时长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加的。当然,不排除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专注得更久一些。
2-6岁孩子注意力时长:
2-3岁,约5分钟;
3-4岁,约10分钟;
4-5岁,约15分钟;
5-6岁,约20分钟。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
3.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不是故意磨蹭,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
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事情的基本技巧。
4.家人越俎代庖
许多家长,见孩子做事慢吞吞的,心一急便亲自披挂上阵,代替孩子收拾房间、穿衣穿袜子等。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凡事都代劳,容易让孩子责任意识淡薄,散漫没有约束。遇到事情,依赖心理和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必定能拖就拖。
5.家长爱唠叨
话说得越多,说服力就越打折扣,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家长催促孩子时,一不经意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被拉扯,生活被支配,又不敢硬碰硬地反抗,只能不主动、不合作、不妥协,也就是磨蹭。实际上孩子的拖沓背后,隐藏着与家长的对抗。
6.拖延可以“自我调节”
拖延行为本身,有可能会在无意识层面,给孩子带来诸多满足感。
很多时候,把目光从具体的事务上移开,投注到另一些并不相关的领域中,其实是一个人体“自我调节”的过程,目的是通过暂时回避来自任务本身的刺激,积攒一些心智能量,然后重新回归到需要巨大能量才能完成的事务中。
一些孩子做作业时无意识地搓衣角、挖鼻孔、时不时走出房间喝水之类的行为都是“自我调节”行为的表现。看似是在拖延,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二、如何应对孩子的磨蹭拖延?
1.遵循身心规律,培养时间观念
2-3岁的孩子,对时间还没概念,需要直观的钟表把时间具体化,比如“大针指到5,我们就出门”。
4-5岁的孩子,已经对事和时间有了关联,催促不管用,要给予清晰的指令。比如“先穿上外套,然后坐到凳子上穿鞋,再背上你的小书包。”顺序梳理好了,孩子就能快起来了。
还可以和孩子玩比赛的游戏。比如“宝贝,我们比比谁穿衣服更快!”“比比我们谁先喝完这杯牛奶!”竞争意识会激起孩子的主动性,加快做事的速度。
6岁的孩子即使认识了钟表,但对1分钟、10分钟有多长也没概念,所以“快点,再过5分钟就出门了”这样的指令对他们没用。可以定好1分钟的计时,让孩子跟着从1秒数到60秒,感知时间的长度。
2.减少对孩子的干扰
例如,孩子的书桌上只放与学习有关的绘本、纸笔等物品,让玩具、零食这类的东西远离孩子。
在孩子读绘本或者认真玩耍时,家长不要一会儿给孩子送个苹果,一会儿给孩子倒杯水,这样会干扰到孩子,尽量做到不进进出出。
3.避免催促,正面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
每次我们催促孩子,其实是把我们焦虑的心情间接嫁接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着急。
与其冲着孩子喊“快点、快点”,不如直接正面地说出我们催促背后的真实原因和想法。
比如说:
“宝宝,你起来刷牙洗脸我们就可以出门了。今天学校有家长日活动,妈妈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
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调整,比如说:
“宝宝,让我们起床刷牙洗脸吧,一会就可以坐上校车上学了。如果校车来了,我们没有到,它就要去接其他的小朋友啦。”
总之,就是陈述客观事实,用事件和空间的变化来取代时间点的催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具象地明白时间的概念,帮助孩子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4.调整作息习惯
开学后,我们应该尽快帮助孩子调整回上学的规律作息,晚上尽量带孩子提前上床睡觉。
固定一个稳定的睡前仪式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将卧室的灯光调暗,睡前洗个澡、看一本书,或是唱一首摇篮曲。这样的好处就是为大脑建立了一种场景感条件反射,就像一个例行开关,告诉大脑:“我要准备睡觉啦”。
当孩子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第二天起床后精力会比较充沛,也自然会减少拖拉磨蹭的问题。
5.提前告知,允许孩子有一点拖延时间
比如,早上起床要允许孩子有一点赖床的时间。
父母可以提前5分钟或是10分钟告知孩子:“还有5分钟(10分钟)就要起床了哟~”
让孩子凡事有个心理准备,这既能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调节心情,又能有效避免被催促带来的伤害。
写在最后
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让孩子少一些磨蹭,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希望家长们都能拥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孩子“磨蹭拖延”这个问题,并在生活中去落实这些解决措施。
亿童父母学园
科学育儿助成长·亲子互动共发展
<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