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少家长深有体会。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喜欢和大人叫板较劲,经常说“不”,甚至躺在地上耍赖。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指出,孩子在两岁左右就会开始人生中的第一个逆反期,称为terrible two。不管是喂饭、穿衣还是洗脸刷牙,孩子都鬼哭狼嚎,稍有不满意就摔东西,撒泼打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在孩子2、3岁时,感受到这样的烦恼。
孩子为什么会逆反?此时家长又该如何和孩子沟通?
跟着下文了解孩子逆反情绪的三大原因,规避错误的沟通方式,学习和孩子的沟通技巧!
1. 自我意识萌发
心理学著名的“点红实验”表明,幼儿在18-24个月时开始萌生自我意识,把自己看成一个唯一、独特的个体。
点红实验
以3-24个月大小的婴儿作为对象,在婴儿的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如果婴儿能对着镜子发现白己鼻子上的红点,并去触摸或抹掉它,表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出现自我意识。
孩子意识到“我”的存在之后,就会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比如和大人对着干,不管家长提什么要求都说“不”。
2. 物权意识
当孩子拥有“我”的意识后,会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样地将自己的所属物品“保护”起来。
孩子进入到这个阶段后,容易情绪激动,对于自己的物品,会在言语上强调“我的”,其他人靠近物品时,会通过攻击行为来抢夺物品。
3. 秩序敏感期
常见于1.5岁到2.5岁期间,有的甚至持续到3-4岁,主要表现在对物品和行为的刻板要求,比如:拿到手里的物品必须完整,玩具摆放要按他的想法来,一定要听完睡前故事才睡觉……
一旦事情进展有了偏差,孩子就会固执地要求“重来一遍”,不然轻则发脾气,重则哭闹。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说: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允许长大的时候,就开始反抗了。
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其实是他成长的象征。不论是自我意识的萌发还是有了物权意识和秩序感,孩子正在构建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识。
面对孩子的逆反情绪,家长沟通起来费力又生气,结果常常是孩子觉得委屈,家长火冒三丈。
亲子之间的良性沟通,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根据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沟通模式,以下四种沟通方式,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可能越烦,家长们要注意规避!
1. 指责埋怨型
“哎呀,玩具又被你弄坏了,你说你弄坏几个了,就是开银行也禁不起你这样折腾。”
“跟你说慢慢来,摔着了吧,让你不听我的!”
虽然知道指责和埋怨不好,但耐心耗尽时,情绪就如同“洪水猛兽”,克制不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2. 讨好型
“碰着了,疼不疼?都怪这桌子腿,奶奶打它。”
“今天的菜不喜欢吃?没关系,你要吃啥,妈妈再去做。”
以讨好为主要沟通模式的家庭,一味地满足孩子,会错失很多教育孩子的机会。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孩子更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稍有不合心意就会迁怒父母。
3. 打岔型
孩子:“妈妈,我们班足球比赛得了第一,好开心!”
妈妈:“哎呀。你的衣服怎么弄这么脏?脸上都是汗,赶紧擦擦,别着凉了……”
这样的沟通类型其实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沟通”,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实际因为不同频,信息根本没有交流,也没有反馈,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家长唠叨、烦人。
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让孩子在青春期易出现逆反和抵触。
4. 超理智型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数数数得好!”
妈妈:“不准骄傲呀,你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要继续努力。”
习惯超理智型沟通的家长,往往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任何时候都不忘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种沟通方式严肃刻板,缺乏感情,在孩子青春期后容易爆发亲子矛盾。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往往会成为这类孩子的人格特点。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有层次的,好比一个同心圆,最外层是最浅层次的沟通,随着沟通的深入,逐层向中心靠拢。
在人际沟通圈中,存在五个层次,依次是:打招呼,讲事实,说想法,谈感受,敞开心扉。实际生活中,越是熟悉、亲密的人,沟通层次越深入。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以为孩子可以跟自己敞开心扉地沟通。但当孩子表露情绪时,采用错误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降低沟通层次,选择相对更安全的“谈事实”或者“打招呼”阶段。
家长可以尝试以下4个方法,和孩子好好沟通。
1. 提供选择,给ta说“不”的机会
适当地为孩子提供选择,比如穿什么衣服、吃哪种水果,孩子体会到被尊重、自己做主的感觉,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主性。
2.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发达,心里的想法说不出来,只能采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展现。家长可以先将孩子带到安全的环境中,平静地让他哭一会儿、闹一会儿,表达自己的不满。
3. 正确引导,教孩子表达
孩子情绪平复后,家长这时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孩子慢慢说出诉求。比如“妈妈知道你刚刚是想要买那个玩具,妈妈没有买,所以你很生气,对吗?”要注意的是,在引导过程中不要指责孩子,要尽量放慢语速、平视孩子。
4. 面对分歧,守住底线
2-4岁孩子已经会看父母的眼色了,有时候哭闹常常带着特殊的目的,来试探父母的底线。
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要分清:是孩子在拒绝父母的需求,还是孩子在提出自己的需求。对于原则性的事情,家长要坚守底线,为孩子树立规则的边界。
写在最后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正走在探寻自我的路上。面对孩子的情绪,无关乎原则的事情,就由他自己主导吧!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发自内心地尊重、理解和支持孩子,在合理范围内,让他自由成长。
亿童父母学园
科学育儿助成长·亲子互动共发展
<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