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不少家庭有了更多居家的亲子时光。然而,这不免让许多家长头疼:
陪得越多,亲子之间的矛盾越多,特别是开启在线办公模式后,不仅要应对工作上的“连环call”,还要兼顾精力旺盛的“小神兽”。每一天都身心俱疲,这是为什么呢?
家长们都明白亲子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陪伴的家长却很少。陷入误区的陪伴不仅无效,可能还会伤害亲子关系。
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常出现的一些情况,看看您中招了吗?
陪着≠陪伴
孩子不需要“虚假陪伴”
很多家长陪孩子的时候总是容易“开小差”。比如,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则在一旁做家务、刷手机,有的时候忙工作,看似待在同一个空间里,却没有任何交集,这样的陪着,并不是陪伴。
3-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里,他们总是精力旺盛,一刻不停地寻求家长的关注,渴望获得家长的爱与陪伴。家长们在回应时是专心还是敷衍,他们敏感的内心总能准确感知到。
而缺少关注的孩子,往往会选择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比如搞破坏、哭闹不止等,最终在家长的怒吼中结束这一切,双方都筋疲力尽。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是需要家长们用心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读懂孩子,并在与他们的互动中给予爱与能量,感受成长和快乐,从而获得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忙”不是借口
陪伴的质量比时长更重要
在当前的经济压力下,许多家庭选择把孩子交给长辈们带,父母则忙着工作,想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成长,父母能伴其左右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家长们应该树立一个观念:陪伴的质量,比时长更重要。亲子陪伴时的投入程度比投入时间更为关键。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半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也比一刻不离的长时间陪着更有意义。
想方设法地干涉控制
让亲子关系越来越远
许多家长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在相处的时候过度地干涉,甚至控制他们。比如:玩玩具的时候不要趴在地上;读故事书的时候要坐端正;画画的时候要照着书上的图例来……
长期这样,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还会使他们慢慢变得不自信,在和父母相处时变得战战兢兢、瞻前顾后,注意力也没办法集中。所谓的亲子陪伴,反而成为了一种“酷刑”。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人格,不能按照大人的想法定制成长。陪伴孩子,要以孩子为中心,和他们一起玩耍,玩到一起去。
无处安放的情绪
是孩子心里的不定时炸弹
在陪伴孩子时,父母的情绪很重要。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相处过程中,父母传递出来的情绪和状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情绪不稳定的家长,会带给孩子行为准则上的混乱。当情绪好的时候,孩子干什么都好,电子游戏玩多久都行;情绪不好的时候,当孩子拿起iPad的那一刻,就犯错误了。
很显然,这类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时,是没有规范和准则的,孩子们只能在不安的情绪中,看父母的眼色行动,容易养成胆小内向、一味讨好的性格。
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陪伴的过程中来,还要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在接纳孩子伤心、生气等情绪的基础上,找到哭闹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布雷恩说:“孩子们并不需要电视节目或者智力玩具,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如何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呢?这里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小tips,家长们不妨试一试!
# 安排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每天至少十分钟;
# 陪伴时关上手机,放下一切事情,全心陪伴;
# 放下家长的架子,用童心走进他们的世界;
# 在陪伴时,用心聆听,及时回应他们。
喜欢记得点赞分享收藏哦!
点个“在看”永不失联~
留言聊聊今天的育儿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