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儿子刚上一年级,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委婉批评了很多孩子的一项能力。
有的孩子不会正确地握笔,一节课得纠正好几次;
有的孩子运笔能力太差,力度掌握不好,总是把作业本捅得到处是窟窿;
有的孩子写字太慢,考试的试卷做不完;
……
孩子上了小学后,写字是要求写在田字格里的,对字的结构、笔画都有要求。如果孩子的运笔没那么灵活,那么这对他来说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很多孩子一年级作业要写到九、十点,并不是学校作业多,而是写字是个大难题,他们写得太慢、很吃力,整晚的时间都花在了书写上。
朋友说之前看文章说,过早让孩子写字会导致手指指骨畸形,还会造成近视,就没刻意培养孩子写字方面的能力,现在看到孩子写作业太痛苦,很后悔当时的决定。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后的感悟,面对孩子的书写技能,幼儿园阶段的家长究竟该怎么做呢?
其实写字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技能,需要对文字进行有意观察,分析其笔顺、结构,再由大脑将信息和指令传送到手,在手、脑、眼的协作下,最后将笔划转化成汉字。对于不到6周岁的孩子来说,要正确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写字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动作,其实是需要孩子的生理条件和认知能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才适宜。
认知能力的发展
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学习写字时,容易发生混淆的情形,比如:“人”写成“入”,拼音中的“b、d、p、q”难以准确区分,这正是因为孩子的视觉感知能力发育还不成熟,这种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和认知能力的渐趋成熟而自行消除。因此,过早教孩子写字是违背他们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肌肉发育的成熟
写字需要控制好手指、手腕肌肉的运动和力量,还需要一些大肌肉的协调,对手眼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年龄较小的孩子,手指肌肉群还没有完全发育,过早拿笔写字容易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对孩子小小的手掌造成伤害。
空间概念的发展
空间概念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等相关位置的关系。只有当孩子的空间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才能把字写得笔画端正、比例合理、结构完整,否则容易形成不良书写习惯,影响今后书写水平的提高。
“前书写技能”就是指2-5岁的孩子们在正式开始学习写字之前,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能力,包括对一些最基本的线条和笔画的掌握。国外研究者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总结了一份“学习时间表”,定义了不同年龄段分别对应的前书写技能发展有哪些。
垂直线:2岁能大致模仿,3岁能临摹并掌握;
水平线:2岁半能大致模仿,3岁能临摹并掌握;
圆形:2岁半能大致模仿,3岁能临摹并掌握;
十字形:3岁半能大致模仿,4岁能临摹并掌握;
方形:4岁能临摹并掌握;
左右对角线:4岁半能掌握;
X形:4岁能掌握;
三角形:5岁能掌握。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判断孩子前书写能力的成熟度?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平时的书写“作品”,或是引导他去画一下与年龄对应的线条与图形,基本就能一目了然。孩子对线条和图形笔画的掌握程度就代表着他的前书写能力的成熟度。
家长还可以利用沙盘、豆盘和颜料来鼓励孩子随意涂写,也可以让他们练习将虚线连成实线。这种类似于美术活动的形式不拘泥于纸和笔,避免了书写“成人化”,有助于孩子对结构概念形成初步认知,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游戏化、情景化的学习也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
家长需要在握笔书写之前对孩子进行肌肉协调性的训练,让孩子灵活地控制手指和运用手指惯性,练习拇指、食指与中指配合和手腕动作的协调性。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家庭互动游戏穿插进行:
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根据孩子握笔方式的年龄发展趋势,提供相应的书写工具,由短、粗、容易控制的蜡笔、油画棒等,慢慢过渡到铅笔。
发展手腕动作:在户外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玩一些轻器械,锻炼孩子的大肌肉,使其协调发展,也可在进餐活动中让孩子正确使用筷子进餐,发展孩子的手腕动作。
发展手眼协调的活动:如:穿珠子、系鞋带、画画、剪贴、用绳子打结、系结、玩积木等。
对于已经具备写字条件,并且对书写有强烈兴趣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 书写习惯: 初学写字的孩子,握笔姿势可谓千奇百怪——满把抓、两个指头捏、横着握。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阶段孩子的握笔习惯和正确书写姿势的养成。
? 从名字开始:家长可以从教孩子书写自己名字开始,因为这是他们最感兴趣、接触最多、对他意义重大的几个字。
? 日常生活小黑板:鼓励孩子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用图画或符号等表达出来,帮助孩子建立和巩固纸笔互动的经验,感知文字组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并熟悉书面文字字形。家里准备一个小黑板,与孩子一起每天做记录,让他在参与中体验文字的功能性,感受读写的乐趣,这样他会非常乐意成为小小“记录者”的!
往期推荐
张俊教授:幼儿数学学习的本质不是记忆的过程,而是理解的过程(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