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文燕
芭学园小学教师
这是一位家长帮忙联系的一次公益家长培训,也是我们小学部第一次正式的家长培训。讲师是台湾许宜铭老师的弟子,王希圣老师。
我最初接触心理学和自我成长,就是从许宜铭的书开始。这么多年我也给很多人推荐过他的《活出自己》和《重塑心灵》。这次能听到他的弟子的演讲,大概是与他距离最近的一次缘分了。
很兴奋的记了好几大页的笔记。是的,很兴奋,因为他几乎所有观点和做法都与我们芭学园一样。做了这些年,我能深深体会到他说的每一个“有用”,虽然这些道理写出来好像只是简单的几行字,我知道很多年前这些字我也都看到过却无感,可实践之后再看会发现对这些字的感情就是不一样。我也知道,对于没有实践过的人,就像很多年前的我一样,看到这些字恐怕不会比看到其他字更有触动。
这篇笔记,也许不过是无数“验证篇”中普通的一篇。但是我还是想把这些记录下来,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纪念。
演讲从王老师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始,从一位国小老师,到心理咨询师,到父亲,到又回来做家长的亲子关系帮助和自我成长导师。
他有幸在有孩子之前,就学习了关于如何做父母的很多事情。即使在妻子眼里,他的做法有时也是奇怪的,比如小孩子之间的矛盾,他居然也能有耐心花一个多小时去聆听和帮助他们解决。
不过对于芭学园的老师来说,这不新鲜。而我们处理这类事情的步骤,竟然也很一致:先分别陈述,然后协助当事人协商解决。
要做到尊重孩子、老师或者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教育这件事的重点,并不是看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孩子将来遇到问题能够面对和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一点从我们小学的孩子身上也能深深地感受到。
每每说起这类事,我们都特别庆幸班里的孩子来自芭学园。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天,他们都因芭学园为他们建构起来的这种特质而受益。无论是同学间的冲突,还是自己与群体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孩子们大都能够正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其实这省却了不少精力,使得他们能把更多专注放在学习和工作上。
接下来,王老师梳理了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法。
就像电影中看到的,一个人躺在躺椅上,向他的心理治疗师诉说,在诉说中寻觅解决心理问题之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行为主义大行其道。
由此发展出以奖励与惩罚为工具的教育方法。这与中国传统的那种、考试不好老师不高兴就打一顿还不一样。在行为主义教育中,有非常精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不是随个人的情绪变化来奖惩,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我们绝大多数的传统学校,连行为主义都还算不上),而且要求所有老师或者父母的奖励惩罚要高度一致。
第三个阶段是人本主义。顾名思义,以人为本。
它建立在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求基础之上。PET父母效能训练,就是这个主义下的方法。它也是西方目前主要流行的方法。而在中国,它并不陌生,孔子的主张就很靠近人本主义。
第四个阶段是超意识,身心灵,流行于西方的民间。
这样的学校并不多,比如中国的华德福学校。这个理念下的教育,完全是以“灵”的理论来设计课程,所以有些做法会与人本主义不一样。比如,人本主义的学校,学生到了某个年龄开始对书感兴趣,学校就会提供书给学生。但是以“灵”成长为主的学校,认为如果这个年龄读书会妨碍到“灵”的发展,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为孩子设置合适的环境,避免过多读书。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作为父母,第一件要弄清楚的就是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把孩子带向哪里。人本主义的父母,恐怕很难理解超意识教育所做的事。而崇尚超意识的父母,恐怕也不会对人本主义教育环境满意。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表”以前也看过,可它一直是游离的碎片,哪都拼不上。现在终于拼到PET上了。(层级表详细内容可参考百度)
马斯洛层级表分为6层,是一个三角形。越底层的需求越重,当低层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它们就会干扰到高层需求的满足。
最底层的需求是“生存”,其中还包括性—团体的生存。
这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有一部分是由潜意识和基因控制的。它对应的是孩子0-1岁的阶段。
上世纪有一种“按时喂养法”,每4小时给孩子喂一次奶,便是破坏人的这一层级需求的一个例子。那时的确有不少父母,孩子饿得哭,哭得很厉害,但是因为不到喂奶时间,即使自己很心疼,也不喂奶。实在难过了,就喂一点水。
哭是婴儿唯一能做的事。当他饿,他便全身心的哭,如果这样仍然无法换来需求的满足,未来他心中可能始终会存在这样的阴影:“我再怎么做都没有用”。所以对0-1岁的小孩子来说,吃好睡好就最好。每个孩子消化吸收的速度不一样,不必刻板的按照一个时间表喂养。
有的父母爱玩,喜欢带着孩子四处旅行,但要在旅途中安排好孩子的吃睡真的挺不容易。婴儿不停的换新环境也容易不安。10个月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到处旅游。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孩子都会被影响,但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
生存之上,第二层“安全感”的需求,对应的阶段是1-3岁。
这时候的小孩充满冒险的欲望,总是在四处探索。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把危险的东西都收起来,让他们有探索的自由和机会。如果他的探索总是被阻止,未来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安全感之上,第三层“社会交往”的需求,对应的阶段是3-6岁。
一般这时候的小孩会上幼儿园。他们开始模仿身边的情景,开始角色认知,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他们经常在玩的过家家。这个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这时候如果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会非常不好。所以台湾已经有人提议,应立法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间不可以超过半小时。
这里也说到一个例子。王老师在他自己孩子这么大时,有一天发现,一个孩子在模仿幼儿园老师,“教训”另一个孩子。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家模仿老师的做法,而我们又不认同老师的做法时,该要怎么办?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他的做法是:什么都不做。因为“孩子们只是在玩,我知道他们将来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父母)不这么做”。
到6岁,一个人的人生蓝图的草稿就基本完成了。
6-12岁是草稿的修正期,孩子会把前面的三个基本需求再过一遍。6岁之前没有好好满足的,如果在小学时期有幸遇到好的老师,好的环境,还是会有一些修补机会。所以,幼儿园的老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小学和初中老师。
社会交往之上,第四层“成就感”的需求。
一般女孩到了10岁,男孩到了12岁,他们希望自己有深度有挑战。这个需求会推动孩子想要去学习,想要做到更好。当这部分需求被满足,这个人渐渐就会没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
成就感之上,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前面的需求都被很好满足的前提下)。
比如,一个人很会做好吃的,大家都喜欢吃他做的东西。这时候,他想要做一种自己想要的味道。也许刚开始大家都吃不惯,会反对他。但是他并不因此生气或者沮丧,也不会放弃,仍然继续尝试和探索,同时也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继续做以前大家接受的味道。然后慢慢慢慢有一天,他自己的味道,也许就被大家接受了。
最后一层,是马斯洛到了晚期才加上的,在自我实现完成之后,第六层是“超越自我”的需求。
图片说明:题图为芭小孩子去“芭菜园”摘菜;其余两张为王希圣老师给小学进行的家长培训。
⊙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整理编辑,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微信号lyrbaxu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