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领涛(芭学园山林基地教师)
清晨,山中的雾渐渐散去,太阳露了出来,阳光打在核桃树上。随着风的吹动,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因为前两天刚下完雨,鱼池里面的水变成绿色,小红鱼在水的浅层快乐地嬉戏,深水里面的大草鱼一动不动。远处,火车鸣着汽笛,慢慢地驶向远方。
鱼池的右侧,是山林基地的户外工作区,分别有建筑区、木工区、干打垒区、种植区和大型搭建区。泥土和植物的自然气息,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成就感,能真正滋养到孩子。
户外的这些工作做起来当然也会遇到困难,很多孩子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接触泥土、植物的机会很少,更没有做过种植、锯木头、和泥、垒砖盖小房子这样的事。有孩子会说:“妈妈,我怕脏,妈妈你来。”
出了户外工作区,下坡,往前走,就会见到一个粉色的两层小楼,里面有一个个的房间,是孩子和家长住宿的。在二层小楼的最左边,有一个教室,是我们的“儿童工作室”,在儿童工作室里,有很多工作区,里面摆满了可供孩子使用的工作材料。
在儿童工作室,很多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有一个小女孩,不愿意归位。
“妈妈,你来归位”,孩子说。
“你可以归位的”,妈妈说。
“不行,就是不行。”孩子边说边在地上打滚,同时大声哭着,边哭边拿手打妈妈,妈妈看着孩子,不知道怎么办,很无助的样子。
又有一次,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他在屋子里乱跑,影响到了故事的继续。
“牛牛妈妈,请抱住孩子吧”,我说道。
“张老师,我到底抱还是不抱?抱了是不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牛牛妈妈迷茫地看着我。
又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四岁,在做手工。在他前面,有一帮孩子在大型搭建区域搭一个城堡。孩子时不时抬起头来,看着前面的孩子们露出微笑,看的出神,竟忘了自己的手工。
“张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专注力缺乏!”妈妈说。
“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问。
“你看,我的孩子在做手工的时候,不能全人格投入,而是老去看别人!”妈妈说。
看着孩子的妈妈在儿童正常的表现和行为问题之间难以区分,我竟也开始有点焦虑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午后,家长和孩子正准备走进教室开展工作。这时有一个小女孩欢快地走来,我正准备蹲下来跟她说下午好,她却一把把我抱住,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毛毛虫,我们好喜欢你。”说着再一次抱住了我。
女孩说的毛毛虫,是孩子给我起的别名,每一次都不一样,哈哈!
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芭学园的山林基地,有着美丽的自然环境,也有着可爱的孩子和家长们。在山林的这几年里,面对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孩子,我或被感动、或“被焦虑”,同时也跟着他们在渐渐成长。
有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大脑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想法,“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越想越激动起来,与其说是我想写这些故事,不如说是这些故事想要跳出来。
在我写“山林帮扶记”的过程当中,采取的方式是虚其姓名,实其故事。当然在写的过程当中,也会有瑕疵,有时对于孩子的某些问题会有不同看法,有时很难把想法转化成文字,但衷心希望我的记录能对更多家长有帮助。
《让乖孩子变“野”的故事 》
留着零食等妈妈
“我要把这个留给我妈妈!”一个孩子低着头自言自语,我注意到这已经是她第三遍说了。
她是一个五岁的女孩子,扎一个马尾辫,穿着泛旧的连衣裙,躲在角落里,手里紧紧的抱着一包零食,在等着妈妈归来。
在离她不远处,有一个大桌子上面摆满了零食和玩具。今天是山林基地的跳蚤市场,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零食和玩具拿到这个桌子上,来交换或分享。小女孩抱着的零食就是在跳蚤市场上获得的。
“你在等妈妈?”我问。
“嗯,是的,她刚才有事出去了,我在等她。”小女孩回答道。
“你换了零食,怎么不吃呢?”
“我在等着她,我妈妈很辛苦!”孩子说。
“为什么觉得妈妈辛苦?”我问道,对于“辛苦”这两个字我感到很惊讶。
“因为妈妈为我做了很多事”,孩子解释。
孩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很自然,可能她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听完这句话,我心里有点难受。一个五岁的孩子,为了等妈妈归来,要忍住零食的诱惑,一个都不吃,这该是多么大的克制力呢!
正在孩子等得有些焦急的时候,妈妈出现了。
“妞妞,妈妈回来了?刚才听话了吗?”妈妈问。
“嗯,我刚才表现特别好,还给你留了一包零食。”孩子说道。
“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没有白疼你。”妈妈满意地说。
在我的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子的家长,让孩子早早“懂事”,懂得照顾别人,感恩世界。表面上看起来,也的确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样的孩子会看着比较礼貌,讨人喜欢。
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为让大人满意而违背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这对孩子来说,是不自然的状态。
不轻松的沙坑玩耍
为了进一步确认我的想法——“在妞妞的养育过程当中,家长过于强调自己的付出,而给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开始了后续的观察和帮助。
一个傍晚,吃完晚饭的孩子陆陆续续从自己的房间里走了出来,到沙坑区玩耍。天色格外好看,夕阳西下,落日的光打在云朵上,变得多彩起来。
“妈妈,我帮你打了杯水。”妞妞说道。
“去玩吧,妞,到沙坑自己玩一会,妈妈现在不需要。”妈妈说。
这时的沙坑区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每个孩子都有工作,热火朝天。妞妞到了沙坑区,站在旁边,迟迟不肯进入。“我搭了个城堡”,我渲染着,用小铁铲很快弄出来一个高高的小山包。
妞妞还是没有动。
“在城堡的周围住着很多精灵,他们住在另外的城墙里。”我顺着“城堡”又用沙子捋起一道“墙”。这时候,妞妞动了,但就是不肯过来。我走过去邀请她:“我们一起玩吧!”
“我很担心!”妞妞说。
“你担心什么?”我问。
“我担心我的裙子弄脏了。”
妞妞今天的确换了一个裙子,但是这个裙子也不是特别新,好像不需要这么担心呀。
“在沙坑区玩耍,一般情况下,衣服都会弄脏的。”我安慰她。
“不行,妈妈会说我的。”
为了排除妞妞的担心,我找到妈妈,希望妈妈能够给她一个信息——“衣服弄脏了没有关系”,来让孩子把顾虑消解掉。
“刚才我邀请妞妞玩,她担心衣服弄脏,所以不敢进去沙坑里玩……”我把在沙坑区我所看到的,以及妞妞所跟我说的担心,全部告诉了妈妈。
妞妞妈妈很配合:“妞妞,去吧,衣服脏了没关系。”
听了妈妈的这句话,妞妞终于敢走进沙坑区了,但是走进去的时候是惦着脚尖的。如果裙子稍微碰一下沙子,她立马就把裙子给撩起来,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妞妞小心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疼。“要真正帮助到孩子,需要改变一下妈妈”,我暗暗地想着。
妈妈看到了孩子的状态
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如果有良好的阳光雨露的滋养,那么孩子也会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芬芳,而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往往也是养育过程中不当之处的展现。
面对妞妞过于“懂话”的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不是单纯地通过引领孩子工作,孩子的内在世界就会得到改变的。我们需要从根源着手,改变妞妞妈妈养育孩子的方式,孩子的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有一天早晨,我带着几个孩子,到妞妞住的房间找妞妞玩。
“妞妞,妞妞!”我们大声叫她。
“我在屋里,来吧!”
进到屋子里,妞妞正在大炕上整理床铺,妈妈在里面的房间刷牙。
“妞妞,我们出去玩吧!”有一个孩子说。
“不行,我需要把卫生先收拾完。”妞妞说。
“没事的,我们先出去玩一会儿。”
“不行,没有经过妈妈的同意,我不能出去的。”妞妞说道。
“妞妞妈妈,我想跟你谈一下。”我径直走到妈妈跟前。
“张老师,怎么了?”妞妞妈妈吓了一跳。
“这样对待孩子不合适!”我知道这样跟妞妞妈妈说,实际上是有点粗鲁,但当时我真的着急了。
“我这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性,孩子长这么大了,这点家务就不能分担一点吗?”妞妞妈妈说。
“培养独立性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只是让孩子承担责任,更不能把责任变成孩子内心的压力。对孩子有要求,也需要有情感呵护、精神照顾,当这些平衡了,孩子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长大……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身上。”我本来无意的一句话,结果妞妞妈突然哽咽了。
妞妞妈讲,她自己成长过程中,因为家庭的原因,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她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很优秀,不要像自己那样遗憾。
“妞妞妈妈,来,跟我来。”我边说边拉着她走出了房间,“我们现在看一下妞妞。”
这时妞妞已经跟很多小伙伴来到后院玩耍,美丽的山林风景,欢乐的伙伴们,妞妞却在旁边看着,因为各种担心而不能放松地加入游戏。
当一个人心灵打开的时候,新鲜的东西才能流入。眼前的情景,让妞妞妈真切地感受到孩子需要帮助,自己需要改变。
跟孩子一起捉鱼
一天中午开饭前,厨师说要给孩子们“加菜”,让我们去山林的鱼池去捞鱼,太好了,太好了!这是一个妞妞妈跟妞妞良好互动的机会呀!
“妞妈,我们去捉鱼!”我一把抓住妞妞妈妈的胳膊,拉着就往外走。
“张老师,不去了,人那么多!”
“妞妞妈妈,给孩子做个示范。”我鼓励道。
“这个……”妞妞妈妈还是有一点犹豫。
“你难道不想改变孩子的状态吗?”我故意“刺激”,希望她能够突破自己的模式,做一些改变。
“嗯……那好吧!”妞妞妈妈答应了。
这时候鱼池周围已经围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大家都在希望今天有人能捞到鱼。“妞妞妈妈,加油!”我大声喊了起来。
听到我的喊声,妞妞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把裤腿挽起来,拿了渔网,下到水里,准备捞鱼。
“妈妈,加油!”一个稚嫩的声音划破天空,扭身一看,原来是妞妞。
很多时候,家长的行动比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哈哈,我下来了。”妞妞妈妈高兴起来,“哦,哇,我看到了一个大的草鱼!”
我心里想,是不是所有的人到了水里都会这么兴奋,刚开始不情愿的妞妞妈,现在立马换了一个人了!
“哇,太好玩了。”妞妞妈妈感叹起来了,“家长们,孩子们,都下来一起捉鱼吧!”一下子,鱼池里面热闹起来,大人忙着捞鱼,小孩子忘我地玩水。
这时候,我把视角又定到了妞妞妈妈那里。“妞妞,下来吧!跟妈妈一起玩。”
“不要,妈妈,我担心衣服给弄脏了”。妞妞拒绝。
“没事的,衣服脏了没关系的。来吧,衣服脏了洗就行了。”妞妞妈妈看着孩子的眼睛,似乎要流出眼泪。
这一次,孩子没有拒绝,在妈妈的接应下,妞妞下到水里,跟着妈妈捉起鱼来。
就这样,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妞妞妈妈一点一点地改变,到课程结束离开山林基地时,妞妞已经变得比刚来的时候“野”多了。
在山林的诸多故事中,我看到的确是这样:在养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成人原先的方式有不合适的地方,行动起来开始改变,孩子就会跟着出现变化。
| 文字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及微信号lyrbaxueyuan)|
| 你问我答 |
问:女儿3岁半,特别胆小,不敢单独呆在卧室,也不敢自己上洗漱间。经常会问世界上有没有鬼怪,说了没有,可是好像不相信的样子。怎么才能让孩子相信世界上没有鬼,让孩子变勇敢一些?
答:家长能做的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放松和洒脱的气息,让孩子觉得她害怕的东西实际上对你们没有伤害。千万不要对孩子说“那没有什么可怕的,哪里有鬼”,这等于在嘲笑孩子的恐惧,而不是给孩子支持。
回复关键词“恐惧”,收看李跃儿的文章《怎样帮助孩子面对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