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刚出生的宝贝最难带,时时刻刻都需要大人照顾,后来才发现“苦日子”在后面……他们从一个眼睛都睁不开的小生命变成了一个会走、会跑,会用手抓饭、乱扔东西、抢东西、大声尖叫的调皮蛋,是不是有些担心宝贝会变成别人眼里的“熊孩子”?
许多婴儿、刚学走路的宝宝,甚至是幼儿都喜欢吸吮手指,有的甚至还有吃脚现象。很多妈妈会经常阻止宝宝这样做,认为是一种坏习惯。
事实上,大多数宝贝都会有吃手的习惯表现,并且喜欢将所有的东西都往嘴里塞塞。
孩子的种种表现,正说明了孩子正处在口腔敏感期,他们逐渐学会用口来感知味道、形状等,什么都想尝一尝。
妈妈应该怎么做?
1岁以内,对于吃手的行为不用太多的干涉或者制止。妈妈们可以把宝宝的手指甲剪短,磨平,小手保持干净,让宝宝可以放心地吮吸。
注意:如果宝宝吃手的持续时间过长,吸吮力度非常大,让宝宝手指皮肤皲裂,并可能影响宝宝的嘴型或牙齿整齐时,妈妈就有必要进行干预了。
对于非常喜欢把各种东西往嘴里放或者咬的宝贝,妈妈也不要强行阻止,强制性阻止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补偿性反应。比如,很多大一些的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咬人等倾向,可能与此有关。
当发现宝贝把脏东西放进嘴里时,应该及时给孩子换上干净的代替品,并时刻保证这些物品的清洁。也可以试试把水果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给宝贝抓咬。
宝贝太喜欢乱扔东西了,比如玩具、遥控器、闹钟……拿在手上不到几分钟就开始各种砸、摔、扔,家里到处乱七八糟。才帮他捡回来,“嗖”的一下又扔出去了。你气得想骂人,他却一脸无辜地对着你笑。
对孩子来说,扔东西是个新鲜活儿,非常好玩。他们会入迷地看着这些东西的运动轨迹,如果这些东西会因为“扔”这个动作而破碎、发出声音,或者滚向更远的地方,孩子就会更加好奇,通过反复扔东西的动作,来思考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帮忙弯腰捡起,孩子反而会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思。此外,孩子还会通过抛撒、移动物体,来感知他和物体空间之间的关系。
妈妈应该怎么做?
成人应该更加有耐心,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情,强制制止并不明智。妈妈可以把易碎、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可以准备一个纸箱子、布团或小皮球等一些不易损坏的玩具,和孩子比赛,往箱子中投掷,看谁投得更准。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自然会慢慢戒掉“扔东西”的习惯。
宝宝能够自己吃饭了,但当成人喂他吃饭时,他有时会推开,他们更愿意自己吃,甚至用手抓着吃。
当宝贝拒绝成人喂食时,其实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开始,他想要自己尝试更多的事情。爸爸妈妈要明白,这是一次新的进步。
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妈妈应该怎么做?
把宝宝的手洗干净,穿上小罩衣,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宝贝可能会把他的一小片地弄得一团糟,但是也有必要多给他们一些这样锻炼的机会)
很多妈妈发现,孩子在家总是不愿意好好穿鞋穿袜,有时帮他们穿上了,他们又自己脱掉。这是为什么呢?
已有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光脚走路,可以促进刺激足底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还能让孩子很好地感知地面的状况,根据地面状态调整步伐,走路姿势也更端正。只要地板不是太凉,让孩子经常光脚走路也是有必要的哦!
妈妈应该怎么做?
宝贝光脚走路前,把地板清理干净,尤其是一些地面的物品需要清理干净,以免绊倒孩子。
宝贝玩得一开心,总喜欢大声尖叫不停。有时突然就叫了起来,宝贝这是怎么了?病了吗?
5个月到1虽多,在孩子还不能够说话前,他们逐渐意识到,用声音能够吸引你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不同声调,不同音量的声音时,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件相当刺激、有趣的事情。于是,当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或许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妈妈应该怎么做?
宝贝尖叫总是会有原因的,也许饿了、累了、尿了、不舒服了、高兴了等等,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宝贝,他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作为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她一些爱抚与回应,了解他尖叫的真正原因所在。这样会让孩子逐渐安静下来。
同时也要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对任何人,尤其是对宝宝说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叫喊。成人对他说话轻声细语,他也会静静地注意听你说了什么,也会慢慢地安静下来。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6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别人一抱就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宝宝怎么越来越胆小啦?”
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正常的成长现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天天和他在一起,他当然无所顾忌,但是当来了新的面孔,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自然会怕生,同时孩子已经会区分陌生人与亲人的区别。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好事,尤其是当下”坏人“那么多。
妈妈应该怎么做?
随着孩子见到的生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会慢慢好转,爸爸妈妈也要告诉孩子,这个”生人“是谁,并且尝试让孩子叫他,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这是”叔叔“,这是”姑姑“,这是”阿姨“,他们都是爸爸妈妈的亲人和朋友。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一位生人时,应该先向孩子介绍他,让孩子有适应时间,不要一开始就让陌生人与孩子有亲近的举动,以防孩子受到惊吓。
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经常和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当宝贝学会走路了,不少小家伙会开始”搬运“东西,他们一会儿把东西从这里拿到那里,一会儿又把东西搬回来,忙得乐此不疲。当然,家里一定也会弄得一团乱。于是乎,很多爸爸妈妈一旦发现孩子乱拿东西就会立即制止。(收拾屋子真的很累啊( ⊙ o ⊙ ))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才比什么都重要,当成人喝止了孩子的动作,也就阻止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搬运东西的过程中,会在无形中感知每一个物体的重量、形状,当因为自己的”搬运“行为这些物体发生改变时,他们会非常有成就感。
妈妈应该怎么做?
注意安全是必须的,家里的1米以下不要放不安全的物品。同时,我们应该多多参与孩子的”搬运“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什么、哪个物品更重一些、哪个物品更轻一些,这些物品原来应该放在那里……
在参与过程中,也在引导孩子的习惯的养成。慢慢的,孩子大一些,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7大坏习惯你的宝宝占了几个?你又正在为哪些头疼?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大家正确引导孩子,让宝宝聪明健康的成长。
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
报名/培训/幼儿园加盟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王老师18610206462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跨世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