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早期教养研究,深入研究0~3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教师与婴幼儿建立安全、温暖、有信任感的师幼关系……”
在托班适应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次微笑、一句话语,都可能使孩子的情绪安定下来。因此,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引导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增强集体归属感,是每一位托班教师的“必修课”。
本期,分享几位托班教师关于师幼互动的有效做法。
目 录
4.互动篇:建立安全、温暖、有信任感的师幼关系
5.家园篇:家园携手化解“适应”难题
围裙上的“神奇口袋”
文/唐玉婧(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
我园每位托班教师都有一件围裙,围裙上有4个特别的口袋,每个口袋里都装着一些小物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护理和安抚托班孩子,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围裙上功能不同的4个口袋
一是“干净口袋”,装着护理必备的纸巾、湿巾。当孩子哭泣、呕吐时,教师能迅速从“干净口袋”里拿出纸巾、湿巾,及时擦拭孩子的眼泪和鼻涕。
用“干净口袋”里的纸巾为孩子擦拭眼泪
二是“玩具口袋”,装着好玩的手指玩偶、响铃等玩具。教师会经常更新里面的玩具,不仅能时时带给孩子惊喜,还能安抚孩子的情绪。
三是“美味口袋”,装着安全无添加又美味的小溶豆、小饼干等零食,有助于减少孩子的焦虑与哭闹。
“美味口袋”里的小零食
四是“沟通口袋”,装着两个手机,一个是教师自己的手机,一个是会发声的“宝宝手机”。每当孩子哭闹时,教师就会拿出“宝宝手机”,与孩子玩“打电话”的游戏。教师自己的手机则便于在适当的时候,用来拍摄孩子的状态和表现,便于活动复盘和家园沟通。
围裙上的“神奇口袋”,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是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助推器”。
“红老师”和“绿老师”
文/ 吴 昊 戴 群(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
来园时,我从圆圆外婆手中接过圆圆,没想到圆圆突然大哭起来,我纳闷地问:“昨天老师陪你玩滑梯,不是很开心吗?”圆圆却说:“我要穿裙子的老师抱我。”我向圆圆解释:“今天老师换了衣服,我就是昨天那个穿裙子的老师……”可圆圆依然不停地用小手推开我。我只好翻开手机里的照片,圆圆终于发现我就是“穿裙子的老师”,才同意让我继续陪她玩。
原来,初入托的孩子常常依靠衣着、发型、眼镜等明显特征来区分和记忆自己的老师,会对某一特定形象产生依恋,当依恋对象的特征消失时,便会焦虑不安。
于是,我们统一购买了“红T恤”和“绿T恤”,在开学初的两周内,一位教师天天穿红T恤,另一位教师穿绿T恤,使孩子易于分辨、乐于亲近。
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一抬头就能找到自己的“红老师”和“绿老师”,即使是一个熟悉的背影,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和“红老师”一起做游戏
随着孩子对托班生活的适应,红绿衣服还成了师幼共同游戏的小道具。比如,在“亲亲好老师”游戏中,孩子根据指令“找找红衣服的戴老师”“找找绿衣服的吴老师”,把喜欢的贴纸粘贴在教师的红衣服或绿衣服上,并拥抱教师。
把喜欢的贴纸送给“绿老师”
在户外游戏“分果果”中,“红老师”和“绿老师”分别站在游戏场地两端,孩子们有的推小车,有的拎小篮子,玩起了“搬运果果”的游戏。渐渐地,孩子开始把红果果分给“红老师”,把绿果果送给“绿老师”,玩得乐此不疲,情绪也渐渐高涨。
在生活活动分组环节,有一个“选红绿手环”的小游戏,选择红手环的孩子跟着“红老师”去盥洗室小便、洗手,选择绿手环的孩子跟着“绿老师”到饮水区擦汗、饮水。这样能快速让孩子分组,避免拥挤和等待,也便于教师更好地照顾每个孩子。
“红老师”和“绿老师”,以契合托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方式出现,让孩子乐于接受和亲近教师,陪伴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2年9月刊,内容有删减,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查阅文章完整版,可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杂志
责任编辑/宋静磊
美术编辑/郭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