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亲子LIFE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NzUyMjYzMg==&mid=2247509421&idx=1&sn=8c6e79e95bf9cec79a7858c5778371ff
王继堃
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美国早期儿童正面管教认证讲师,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督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女儿燕子今年4岁。
燕子两岁时,我就把她送去了托班。那天,刚到门口她就哇哇大哭起来,看着她流泪,我的心里也有些酸酸的。直到老师把女儿抱进去,对我说:“走吧,别回头。”我才顺利离开。
后来,女儿入园的第一天,我们在幼儿园门口建立了一个“分离仪式”——
我对燕子说:“我们拥抱一下,然后妈妈在你的手上印上魔法亲亲。这一天,魔法亲亲会一直陪着你。当你想妈妈的时候,可以把手贴在脸上,就好像妈妈陪着你一样。”
接下来,我和女儿拥抱,在她的两只小手上分别亲了几下,挥手告别。然后,我和其他家长一样,站在大门口,看着女儿洗手、晨检,又一次挥手告别。
看得出,这次分离,燕子平静了许多。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分离焦虑是孩子在和父母分离或者面临分离的威胁时,表现出的恐惧、紧张、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大哭、发脾气、不停地纠缠等。孩子经历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而健康的行为。
分离焦虑一般在6~8个月时开始出现,此时婴儿可以识别自己与周围的人是不同的个体,从而产生害怕、恐惧等感觉,至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这种情况可能会反复出现,甚至持续到4岁,特别是入园阶段。即使孩子比较大了,和父母分离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哭闹的行为,这都是正常的。
提前进行分离“演练”
我和燕子建立“分离仪式”的灵感来自绘本《魔法亲亲》。在《魔法亲亲》中,小浣熊奇奇要去上幼儿园,浣熊妈妈和他建立了一个仪式感,就是在他的手心里留下神奇的魔法亲亲。
绘本阅读对儿童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它用隐喻的方式,挖掘孩子内在的力量、培养应对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扰时,大脑中储存的故事会潜在地为孩子提供应对思路和解决方法。
不久前,燕子在玩单杠时,右手不小心骨折。在送她去医院的路上,她表现出害怕的神情,于是我想到了小老鼠梅西去医院的故事:
小老鼠梅西在跳蹦床时不小心扭到了脚,朋友查理送她去医院。鸭子医生给她拍了X光片,原来是骨头断了,需要打石膏固定。梅西在医院住了一晚上,把打着石膏的脚吊了起来,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听了这个故事,燕子不仅减轻了对拍X光片的恐惧感,还增加了她对打石膏的适应性。
因此,在开学之初和孩子一起读绘本、演绘本,提前“演练”分离的情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私房绘本推荐
《妈妈上班我不哭》
这本书能让孩子提前练习和妈妈分离,通过故事和角色扮演,建立妈妈在孩子心中“客体恒常性”的概念,让孩子认识到:妈妈上班是暂时离开,妈妈下班就会回来;我去上幼儿园也是暂时的,放学后妈妈就会来接我。当反复地建立“和妈妈分离最终又会重聚”这一概念后,孩子的心会逐渐安定下来。
《小兔子去上学》
小兔子第一天上学时带着他的宠物查理马,查理马不仅淘气,还把小兔子的午餐吃了。中午,有两位小伙伴把自己的午餐分给小兔子,就这样,小兔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交朋友。
燕子读了绘本后,邀请我一起表演了好多次,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体会每一个角色的处境、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爱幼儿园》
这本书讲述了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前一晚会睡不着;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放声大哭;在幼儿园里,玩具是要分享的……
燕子很喜欢这本绘本,每次共读时,她都会要求自己来读最后一页:“在幼儿园里,有时我会哭,有时我会笑。在幼儿园里,我长大了。”
当她读到这里时,我也感慨万千,孩子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如果您在育儿过程中也遇到问题,想咨询心理专家,欢迎发邮件至:qzshtxsj@163.com
责任编辑:沈 晔
美术编辑:小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