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会给孩子“做规矩”是很多父母的“必修课”。如今关于“做规矩”又出现了新的声音,有的父母崇尚“爱的教育”,认为“做规矩”会制约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两种观点,孰是孰非?
以下两个镜头你是不是很熟悉——饭桌上“做规矩”正反两派的“交锋”;商场里,在玩具柜台前打滚耍赖的“熊孩子”……爱与规矩,孰轻孰重?
青青妈妈在对待孩子吃饭的问题上,一方面走进了隔代教育的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同一性问题,孩子现在的种种表现都是由于这个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走进了教育界限感的误区。要想改变目前孩子的现状,青青妈妈除了要与长辈达成孩子教育一致的原则外,还必须要懂得孩子教育的界限感问题,要给孩子设定做事的底线和原则。在底线之上,任由孩子发展、探索,超出了底线就不行。
所谓底线,就是保证孩子身心安全的最低数值。如果孩子的行为对其身心可能造成影响,做妈妈的还一味放手不管,那就是在害孩子了,所以必须在界限感的基础上谈爱。以这样的原则来看吃饭的规矩,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影响到了身体的发育,将来进入集体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从小做好吃饭的规矩自然很重要。
面对孩子的欲望,如何为他们建立合理的规则,并努力遵循,这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思源妈妈的引导方式很值得推崇,她用故事里的“歪歪兔”,间接地教会孩子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像一些父母常用的“讲道理”,甚至打骂孩子。事实证明,思源妈妈的方法很有效,孩子学会了克制欲望。《一次只要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选择,如果孩子从小就掌握了抗拒诱惑,适可而止的处事方法,那么孩子在将来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且生活更容易满足和幸福。
其实,爱与规矩并不是冲突矛盾的关系,不是选择了一边,就要放弃另一边。爱不是放任,不是无限度地默许;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劣存优,引导孩子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爱是无条件的,但要有原则。而规矩,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规则、一种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国外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几条孩子要遵循的基本规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只有学会保护自己,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孩子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国内某教育机构总结了6条父母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以及各种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专家支持/刘武惠(心理辅导师)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育儿生活)》2015年第10期《爱与规矩》,版权归”上海托幼“官方微信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