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牟子坤家庭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Y0MjE4OA==&mid=2650312220&idx=1&sn=52ea0b939757c079b9d18b028c255b78
大家好,欢迎来到师讯教育的【听书】栏目——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
今天,来听牟子坤育儿育己——《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一讲。
《儿童教育心理学》解读1:儿童新入学表现是对家庭教育的一次测试
今天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开学了,每年这个时候,有大批儿童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认识新的老师,结交新的同学,接受新的知识,适应新的规则。新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新的刺激,面对新的刺激,孩子就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反应不仅能够体现出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新环境,而且透过这些行为也可以看见儿童人格发展是否健全。
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儿童各种不良行为背后的意义,同时给我们提供一条养育人格健全儿童的途径。从今天开始,我将用几天时间帮助大家解读这本书。
1、新环境是儿童人格缺陷
的放大器和显示屏
在这本书中所说的教育,特指人格的教育。阿德勒认为,学校是儿童个性的放大器和显示屏。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最好的方式就是窥探儿童新入学时的表现,尤其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和小学时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在新入学时遭遇失败,那这无异于向父母和老师释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但据我所知,很少有父母面对孩子在新环境中爆发出来的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刚刚进入新环境,需要时间适应,这种想法势必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第一次进入新环境时的行为表现作详细记录,这对理解孩子成年后的行为大有裨益。新环境之所可以看做儿童人格发展的测试,基于以下两条假设:
假设1:每个人的人格具有连续性,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易”。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早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成型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人格在3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但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并不赞成这种童年决定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纵然由早年成长环境和遗传决定,但个性和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阿德勒坚信人永远具有自由意志,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我负责的义务。
假设2:如果个体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他将会把自己以往隐蔽的个性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有问题,新环境将会成为其问题个性的显示屏和放大器,同时新环境也可能成为个体个性转变的契机。
这里说的全新环境不只是指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或者小学,还包括父母离异、丧亲、得了重病、发生意外、家里新添了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青春期的到来等,对于青少年而言还可以指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失恋,也就是说只要自身或外界环境发生了较大转变,都可以看做新环境。
新环境不只对于儿童是一种人格的测试,对成人依然是一种测试。比如面对离异、失业、重大丧失,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决定了他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应对方式,这就是阿德勒强调的人格统一性。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办法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抽离出来给予解释,我们只有在一个人的人格背景下才能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孩子身上所体现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而同样的心理目的在不同人身上或同一个人不同情境下也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行为。
所以,我们要理解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了解他的成长史,只有把这种行为放在他的人格背景下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需要作出说明的是,在个体心理学的术语中,没有人格这个词,阿德勒使用的是“生活风格”,这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人格、个性,在后文我们提到生活风格,大家直接可以理解为人格和个性。
2、如何通过新入学表现判断
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事实上,判断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不论是第一次上幼儿园还是第一次上小学,在2-4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适应幼儿园或小学的生活,就说明孩子在人格发展上不存在重大缺陷。
在我实践过程中,我有一个更明确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新入园的幼儿园孩子如果2周后每次去幼儿园都不再哭闹,就说明孩子人格发展没什么重大问题。如果孩子哭闹持续一两个月仍然不能得到改观,那就需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当然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把孩子送到早托班,这样的孩子不能拿新入幼儿园的表现作为其人格发展的测试。对于小学的孩子,在新入学两周内,老师没有向家长反应孩子糟糕的行为表现,就说明孩子在人格发展上没有重大问题。
阿德勒说:“如果儿童做好了准备,他就会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新环境中去。如果他对新环境准备不足,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进而认为自己无能并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使儿童的判断力发生扭曲,并使他在新的环境中做出不真实的反应,即这种反应并不符合环境要求。也就是说,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失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和不充分。”我们经常使用的自卑感这个词,就是阿德勒创造的。这是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在后面的解读中我会详细解说。
阿德勒认为,有三类儿童,人格发展容易受到阻碍,进而容易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这三类儿童分别为:先天身体残缺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和被过度溺爱的儿童。前两类儿童因为自身因素和所处家庭环境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过度自卑会导致儿童对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做出错误的解释,进而发展出错误的生活风格。至于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在他的生活经验中,抚养者让他面对的事情都变容易了,所以当他独自面对困难时会恐惧,因而表现出退宿和胆怯,缺乏勇气,老师的宠爱或许会让这类孩子重新找到依赖感,在学习上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3、家庭教育对孩子
形成健全人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阿德勒极其肯定和强调女性养育子女和做家务的价值,他说“只要女性的地位被低估,整个婚姻生活的和谐就会被摧毁。”阿德勒认为“母亲是一个人与社会联结的首座桥梁,一个根本不会与母亲联接的婴儿必将死亡。”母亲对婴儿的关注、陪伴和回应,都体现了母性的爱,这种爱是一个人能够与他人、世界建立关系的基石。
母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具有双重任务和意义:其一,在于给孩子一个与人类同伴接触的最初经验;其二,在于把孩子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引导到父亲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但凡是哭闹着不愿意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不是孩子不愿意跟母亲分开,而是母亲不愿意跟孩子分开,因为母亲没有把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引导到父亲身上。
除了母亲,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扮演中重要角色。
阿德勒认为,作为一个丈夫,他首先必须是妻子、孩子以及社会的好伴侣。也就是说丈夫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对生活的三大问题——婚姻、职业和友谊,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与妻子展开合作,照顾并保护好家庭。简单一点说,作为一个丈夫,不仅应该赚钱养家,而且还应该宠爱和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同时也应当维护好社会关系。阿德勒在100年前就反对家庭权威,认为丈夫和妻子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从这一点来说,阿德勒的思想非常具有超前意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里,孩子的人格发展,只能依赖家庭,学校更多在教孩子知识和技能,对孩子人格成长的帮助非常小。这就要求父母能够敏锐地觉察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并给予重视,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帮助孩子完善人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永远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要和孩子建立亲密、依赖的关系,另一方要不断把孩子向外推,从母亲推向父亲,从父亲推向社会,这是一个孩子社会化必经之路。但凡是那些在新环境中适应不良的孩子,都是社会化程度较弱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的人格存在缺陷,即便在幼儿园入学和小学新入学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来,到青春期也会表现出来,即便在青春期没有表现出来,在离家去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来,即便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来,成年之后依然会在婚姻、职业、社会关系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如果存在缺陷,迟早是要还的。
更何况,并不是在新环境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表现的痕迹比较弱,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所以,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核心的任务,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我们自身的人格没什么问题,才更有可能养育出人格没有问题的孩子。在下一次的解读中,我会详细解读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今天的【牟子坤育儿育己——《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一讲】到这里就结束啦。明天牟子坤老师会为大家解读《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二讲——一个人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扫描海报二维码提前了解更多的内容。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们关于儿童新入学时的不同表现的思考或者分享你们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