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4月12-13日,在教育研究院举行的“课程游戏化与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北京论坛上,游戏力工作室的李岩老师与来自全国的四百余位幼教工作者分享了如何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心理支持”。
游戏力工作室整理了李岩老师在会上的发言,现与大家分享。
今年游戏力工作室将开展针对幼儿园的游戏化心理支持培训,目标是为每个幼儿园培养一位游戏老师,让游戏化心理支持走进更多的幼儿园。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
男孩小詹:在幼儿园里从不参与集体活动。比如,孩子们做操的时候,他要么站在后面一动不动,要么到处溜达。如果老师前去纠正他,他就会大发脾气。做完操大家回教室了,他还是一个人呆在外面。如果坚持要求他回教室,他就大哭大闹。
男孩小D:上幼儿园很困难,每天妈妈送园时都要哭闹。在幼儿园只要遇到一点小事,比如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或者自己画画没画好,就会发脾气。如果老师过去安抚他,他发脾气会发得更厉害。老师去抱他,他就对老师连打带踹,还喊着:“我讨厌你!我杀了你!”他发脾气的时候非常激烈,大哭大叫,严重的时候,会哭到吐。
女孩采采: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没有跟小朋友说过一句话。她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不能正常回答老师问题,有困难不能求助,也无法跟同龄孩子交往。
几乎每所幼儿园,都有少数的,类似情况的孩子。
父母和老师通过谈心讲道理,批评教育,角色扮演等各种方式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效果都不好。
这些孩子游离在正常教学互动和同龄交往的边缘,不仅给老师和班级带来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未来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以小D的例子,向大家介绍游戏化心理支持如何开展,给小D和幼儿园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在小D的一次严重的情绪爆发之后,小D的妈妈非常挫败和难过。她满脸泪水,向老师和园长表示:“明天开始,我们就不来上幼儿园了。”
但园长和老师们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孩子,大家想要尽最大努力留下他。于是,幼儿园与游戏力工作室合作,探讨如何为孩子提供帮助。
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虽然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但造成这些行为问题的根源,都是情绪问题。
支持第一阶段
帮老师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工作室和老师们首先探讨的问题并不是孩子,而是——
当孩子乱发脾气时,老师的感受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并且认同老师要对孩子保持爱心和耐心。但面对孩子的哭闹,踢打,老师也会急躁,也会有挫败感,也会崩溃。
讨论这个问题,是想和大家一起重新梳理我们对情绪的认知。
-
我们的大脑中是有理智系统和情绪系统同时工作的。而且,情绪系统总是先一步接受信息,先一步做出反应。
-
受到外部刺激时,我们都会产生情绪,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与大脑及情绪相关的理论知识很多,我们公号过往的文章也多次讨论过,这里不再详述。)
正是这样的生理机制决定了,老师虽然知道应该对孩子有耐心,但依然会急躁和崩溃。而且,在强烈的情绪当中,我们的理智系统就失去控制,不再工作了。
因此,游戏化心理支持的第一步,是帮助老师先理解自己和同事的情绪和需求。帮助老师们意识到,当自己也处在强烈的负情绪中时,也很难帮助孩子。
支持第二阶段
理解孩子的困境,作为外部调节器,安慰孩子的负情绪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情绪产生和工作的原理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孩子大脑中的理智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力量非常弱。所以——
-
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小年龄的孩子基本是情绪系统在指挥身体做出反应。
-
理智系统没有能力影响情绪系统。所以孩子并不具备主动调节情绪的能力。
对小D的老师们来说,理解了孩子的“做不到”,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自身的挫败感。
大家针对小D的很多具体事例进行了讨论,其中有这样一件事:
在课堂上,小D去拿画笔,回来发现自己做的椅子被别的小朋友坐了。他立刻就发火了,一把把小朋友从椅子上拽下来。
自己的椅子被占了,很多小朋友都会不高兴,这是本能的情绪反应。但是小D的情绪为什么那么强烈呢?
因为除了本能反应,情绪还受后天经历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情绪会从后天经历中自动学习,积累记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的反应。
遇到小D这类事件,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基本的做法是对小D进行批评教育,很多时候还会要求小D向被他拖拽的小朋友道歉。这些做法,实际上都会进一步加重小D的愤怒,这种愤怒的感受被记忆,将导致下一次遇到类似冲突时小D更严重的情绪爆发。
所以,每次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旁边的大人的应对方式都会要么减轻,要么加重他的情绪记忆。而大人最重要的作用,是成为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老师们重点讨论了当小D大发脾气的时候,老师应该如何做这个“外部调节器”呢?
大家都认同,这种情况下,语言是最无力的。
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非常有限,再加上本身处于强烈的情绪中,理智已经无法工作,因此无论安慰,讲道理,还是批评教育,都没什么用。
既然是安抚情绪,那么我们就要用“情绪的语言”,也就是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
当小D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小朋友进行攻击时,老师做的第一件事是抱住他。“抱住”没错。但“抱住”的技巧却值得探讨。
小D是个身体活动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所以每次他发脾气,都是由一位男老师,小卢老师抱住他。小卢老师描述了通常的情境:
“我每次都是使出全身力气控制住他,而小也是使出全身力气,大喊大叫,踢打挣扎,直到精疲力尽才停下来。”
美国著名的神经生物家潘克赛普在谈到如何缓解负情绪时指出:
亲密的情绪语言有助于缓解悲伤。
保护性的情绪语言有助于缓解恐惧。
而要平复愤怒,则需要原谅性的情绪语言。
那么,当我们抱住一个愤怒的孩子,什么样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能让他感受到我们是会原谅他的呢?
我们想象警察制服一个坏人,与我们阻拦一个我们非常关心,喜爱的人做不理智的事时,身体的姿态和力度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讨论,让小卢老师调整了方法。
因为事前有充分的心理建设,再一次抱住大发脾气的小D 时,小卢老师使出的是“刚刚好”的力度,既能防止小D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又不让他感受到压迫和对抗。只要感受到小D的力度稍有松懈,老师也会放松一些。
同时,老师还用关切的语气反复对小D说:“没事的,没事的,我知道……没关系的。”
这一次,小D没有再像以前一样拼命挣扎,而是慢慢平静了下来。
支持第三阶段
主动增加正情绪
安慰负情绪只是外部调节器的作用之一,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主动给孩子增加正情绪。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没有负情绪。实际上,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不等于完全没有负情绪,而是情绪达到一种平衡。
老师们对小D的帮助,也不仅限于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在日常互动中,老师们也会在合适的时机,加入一些游戏式的互动环节。
比如,早上小D来到幼儿园,小卢老师打扮成一架飞机,以特别好玩的姿态从教室里飞出来,对小D说:欢迎乘坐小卢航空公司班机。小D就开心地“坐着飞机”进班了。
小卢老师和小D之间,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游戏:碰屁股。
俩人说好:“我们的屁股是好朋友哦。”早上见面的时候,两个“屁股好朋友”就要碰一碰,算是打招呼。“屁股”这类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都特别喜欢的,再加上老师夸张好玩的表情和动作,就更开心了。
除了让孩子开心,游戏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
重建亲密关系。小卢老师与小D之间不再是对抗的关系,而成为了好朋友。
-
让孩子发展主动的合作与自控。
-
刺激大脑分泌非常重要的神经营养素,从长远来说,对大脑的发育有重要意义。
对小D的支持持续了一年半,直到小D从幼儿园毕业。现在,他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顺利。
为了当初的“留下小D”的决定,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幼儿园可以说是举全园之力,为孩子提供支持。
这么做值得吗?
园长的回答是:值得。
-
这种支持,首先改善了幼儿园老师们的整体心态。
以往老师们面对孩子的情绪,面对自己的情绪,总有强烈的挫败感。现在,基于对“情绪”的重新认识,他们不仅理解了孩子的状态,理解了自己的需求,也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
-
孩子情绪状态的改善,是以往很难做到的。这也让老师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像小D这样的孩子,以往可能只有一条路——劝退。但经过这样的支持,他也得到顺利的发展,大家十分欣慰。
整个幼儿园也在不断探讨和发展更多的与孩子的游戏化的互动方式,在入园、同龄矛盾等以往很棘手的问题上,都有了有效的解决方式。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目标。而心理健康,是需要用良好情绪来“喂养”的。
换句话说,如果把心理成长看作是某种程序,那么情绪就是编辑这个程序的语言。
让游戏化心理支持进入幼儿园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
游戏老师,是精通孩子语言的心理老师。
游戏化心理支持,将前沿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游戏,向孩子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
应对突发状况
就好像意外的疾病和外伤一样,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也都难免遭遇意外。这时候,良好的心理支持就好比及时有效的医护措施,可以保证孩子尽快痊愈,而不会留下疤痕。
短期特殊支持
有些孩子会在一段时间陷入困境,可能经常大哭大闹,或者一直躲在角落里无法融入集体。这时候,专门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越陷越深,同时还可以避免个别孩子影响集体安排,并缓解来自家庭的压力。
长期心理陪护
某些孩子具有长期的特殊需求,尽管他们需要更复杂的专业帮助,但是积极正向的心理陪护,是保证孩子取得进步的基础。
游戏老师,还可以与全园老师分享知识和技能,包括:
-
前沿的心理学知识
-
游戏化师幼互动技巧
-
适合本园的集体游戏课程开发设计
-END-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