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德国许多幼儿园并没有高档的建筑,室外却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但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
孩子们在“危险设施”上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两三岁到6周岁一个班,孩子一般3岁可上幼儿园,为期3年,一般还是混龄制。室内布置与外面一样一点不奢华,但每个班的教室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放置着书柜、玩具柜等,还有植物角、电脑等设施。
地面上铺上大地毯,孩子可以在上面坐着看书,甚至打滚。每个班级还有有趣的班级名字,比如向日葵班、小象班、小鱼班、小鹿斑比班、星星月亮班等等。一个班除了配备两个班主任老师,还有一个实习的老师。此外,幼儿园会统一配备营养师和心理辅导师等。
与中国不同,德国幼儿园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与方案都由幼儿园老师们自主决定。德国幼儿园的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玩,在玩中学习各种知识,锻炼各种能力。比如自理能力(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动手能力、规则意识、诚信、爱心、尊重等等。
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充分发掘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取得一个个成功。
幼儿园里边玩边学外,孩子们还得走出幼儿园认识这个社会。
3年中,孩子们参观了警察局,学习了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了解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
参观了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以及躲避火灾的常识。
参观了红十字会的急救车,在这学习急救知识。
参观了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
参观了市政府,了解政府的日常运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什么样子的。
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
他们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他们每周都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
他们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区别自由市场跟商店的不同。
他们去花圃,参观花圃的种植,学习分辨花草植物。
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有时,孩子们也跟着老师去参观面包店,学习面包是如何烘焙出来的。
跟着老师深入森林活动,一起生个火,爬个树,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他们还会去郊外进行环保活动,老师会教会他们如何垃圾分类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他们去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
圣诞节,这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
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看了这些很多人一定会说,孩子好轻松啊。其实也不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如各项生活技能、动手能力、社会环境和安全知识、情感培养等。大家觉得轻松,只是德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
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个方面:
1、事实与环境教育
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
2、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
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给孩子机会,进行模拟练习。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
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游戏,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学前阶段他们只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而不是智力开发。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