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带班时间,最让老师头疼的是什么?除了繁杂的文字工作,就是班级里存在一些“问题”的小朋友,例如,喜欢在班级里欺负其他小朋友,喜欢当“老大”,总是在班级大吼大叫,四处“捣乱”,还有虽然不影响他人,但因为“动作太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等等他”……
这些情况许多老师都曾经历,也为此烦恼过,但始终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不妨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其实所谓的“问题小孩”,仅仅只是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还未达到某一阶段,从而出现了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表现,而并非是孩子真正的存在问题。但如果我们想要给到孩子正确的引导,则需要了解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今天小编就将以班级中最常见的三类问题为例,带着老师们一一的去解决。
“老师,成成又打我”“老师,成成把依依打哭了”“你们班孩子怎么回事啊,动不动就打人”……这些场景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在班级里面时常会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孩子,在他和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使用“暴力”的情况,而这就导致了随时随地都有来自班级孩子、同事甚至家长的告状,老师也为此忙得焦头烂额,经常需要安慰受伤的孩子、反复和不同的家长解释。老师们也曾尝试过许多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成效甚微。
对于“爱欺负人、爱打人”的这一类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打人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为习惯,想要进行引导,帮助这一类孩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他们行为形成的原因。
? 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庭中家长使用暴力的语言或暴力的行为,这对于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自控力差:很多时候孩子会动手,往往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愤怒的情绪到达一个临界点时,孩子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去进行发泄。
? 寻求掌控感:通过去掌控他人、挑战权威从而获得成就感,孩子在集体中常常会接触到力量强的人,并羡慕力量强的人,于是他们会寻找较弱的人去试验自己的力量,实验成功了便会获得成就感。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掌控感,当你对某件事情失去掌控感时,常常会感到惶恐和焦虑,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孩子的事情都是成人安排并做决定,孩子的掌控权很少,所以他们会通过发脾气、逆反去获得掌控感。
对于这一类孩子,我们既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解决冲突,同时也要做好后续的支持,所以此次将从两方面来给出建议和方法。
冲突当下应该做什么?
? 制止伤害行为。当发现孩子出现伤害同伴的行为时,老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并接近孩子,切忌大声呵斥或愤怒地冲过去,这样反而会给到部分孩子成就感,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成人激烈的情绪会让他们获得满足,所以老师需要平复情绪,冷静地接近孩子。
然后拦住孩子要去伤害别人的动作,但不需要制服孩子,例如,将孩子抱住,不要让他将你当做是对方阵营的敌人。若此时孩子手里有“武器”,老师需要控制住该伤害物,例如,握住该伤害物,而非用力夺下,此时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于这件事情的坚持,而非与他呈现出敌对的状态。
? 与孩子共情。可以将孩子的情绪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产生信任,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例如“老师知道你当时很生气,因为这个小朋友拿走了你的玩具。”“生气的时候是很难控制的,其实你是知道不能打人的,但你当时实在是忍不住了。”……
老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去抒发这个情绪,而并非是转移孩子的情绪、控制孩子的情绪,让他觉得自己不能够发脾气、不能够伤心,这样压抑孩子的情绪会适得其反。
? 客观公正的澄清事实。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需注意不要一来就责怪任何一方的孩子,而是先将冲突双方的孩子带离现场,然后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询问孩子“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回顾事情发生的过程,客观的重复和重构孩子语言,从而理清事情的经过。
? 坚持规则。老师需要让孩子明白一些底线和原则,例如,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环境。这些原则是所有孩子都需要遵守的,可以将这些规则在教室中呈现出来。
后续支持应该做什么?
? 使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日常沟通。对于这一类孩子,有时他们会通过“武力”去掌控其他孩子,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是具备一些领导气质的,喜欢组织和管理其他孩子,如果引导得当,这也会成为他们的一大优势。
所以在日常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老师可以多给孩子体验掌控感的机会,例如,让他当小老师,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同时也能让他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除此以外,老师也需要多给这些孩子鼓励,当他们有任何一点进步时,都需要去认可,从而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 使用正确的方法与家长日常沟通。园所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和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正式的约谈,从帮助孩子的角度切入,去和家长进行沟通,例如,孩子当前的闪光点、当前的发展情况、孩子当前的需求和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先让家长信服,让家长知道老师是真正的想要帮助他的孩子。
同时要给到家长切实的建议,如何在家里帮助孩子。例如在生活中给到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买什么东西、去哪里玩,给到孩子一定的掌控感,减少他在幼儿园欺负其他孩子获得掌控感的行为。
雪雪在建构区用积木搭了一栋大楼,小宇从旁边走过去一把将大楼推倒,然后快速跑开,雪雪立刻大哭了起来……
晶晶在家庭区玩着照顾宝宝的游戏,刚刚将宝宝放到地毯上准备给它穿上衣服,卷卷一把抓起娃娃向外跑去,晶晶哭着找到老师开始“告状”……
在区角游戏时间常常会出现有孩子“捣乱”的情况,抢走别人的玩具、在教室里大吼大叫、在集体活动时自己四处奔跑,这些行为时常发生,那么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一类孩子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呢?
? 社交水平低:每个孩子都是有社交需求的,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有的看似“捣乱”的行为,其实是孩子想要去和同伴交往的表现,但此时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社交技巧,会使用他们较为熟悉等等方式去进行社交。
? 口语表达水平低:由于部分孩子口语表达水平较低,难以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会通过一些行为去引起别人的注意,用更直接的动作去表达其想法,希望能够加入到别人的游戏中。
? 认同情绪:当遇到有孩子告状说该孩子“捣乱”的情况,此时老师需要认同双方孩子的情绪,不要忽略任何一方。例如,对于告状的孩子,老师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他抢走了你的娃娃”,对于被告状的孩子,老师可以说“我知道你很委屈,因为你只是想玩这个玩具,或者想和他一起进行游戏”,通过认同情绪+原因描述,让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理解。
? 给出具体方法:例如,如果孩子是想要玩同一个玩具,老师可以说:“你们是想要一起玩这个娃娃,还是一人玩一会儿呢?”将问题抛给孩子去讨论。
如果是这个孩子想要加入到对方的游戏,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此时则需要进行社交技能的培养。老师可以说:“你可以试一试告诉晶晶,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的情绪,此时老师可以扮演孩子的角色进行示范,例如“晶晶我刚刚看你在照顾宝宝,感觉很好玩的样子,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此时老师如果成功加入到其他孩子的游戏中,也会对该孩子有一些正向引导。
每天上学时,总会有一些孩子“姗姗来迟”,每每提及此事家长的回答都是:“他太磨蹭了,很早就叫他起床,穿衣服穿半天,吃饭也是一粒一粒吃。”每次在过渡时间结束后,总会有一些孩子迟迟没有回到队伍,无论老师如何提醒和催促,孩子们依旧保持着“慢节奏”。其实当“慢”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很多活动就难以再开展。
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除了说“快一点、赶紧的”,还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慢的原因。
? 时间观念较弱:时间对于孩子而言是个抽象的概念,有的孩子不知道做一件事情花费时间的长短,也难以理解成人口中“磨蹭、太慢了”的标准。
孩子对于时间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0-2岁的孩子更依赖于成人的生物钟,例如,有规律的让孩子睡觉,他们会形成一个生物钟,慢慢的孩子能够区分白天和黑夜,知道一周有七天。2-4岁的孩子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知道早上、中午、晚上,有很好的时间概念。4-6岁的孩子能够区分昨天、今天、明天,区分秒针、分针、时针,掌握具体的时间点。所以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时间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 行为习惯养成:孩子常常出现“拖拉”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大多时候只能通过语言去催促,但往往这对孩子很难产生作用,当孩子听的多了,也就免疫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拖拉”的习惯,难以改变。
? 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在涉及到时间问题时,成人在与孩子交流时需要给到一个具体的时间词。
例如,早操活动即将开始,老师在提醒孩子时说道“待会儿就要做早操了,你们动作快点”,其实“待会儿”这个词对于孩子来说便是难以理解的,每个孩子对于“待会儿”的感知是不一样,所以老师在提醒时可以说“还有十分钟就要做早操了,小朋友们需要加快速度哦”,给到孩子一个具体的时间,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个“十分钟”的长短,从而慢慢建立起时间概念。
? 减少催促,多给鼓励:当孩子做事比较慢时,言语上的催促其实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此时老师需要更多的去看到孩子的进步,例如,今天孩子吃饭的时间比前一天更快,老师要及时给到孩子鼓励,形成正向的强化作用。
学前时期,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到孩子更多正向积极的引导,与孩子建立起积极的师幼关系,给到孩子坚定不移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内容,老师们可以在“读懂儿童APP”搜索关键词“问题孩子”,即可了解相关的课程。)
点击购买下方书籍
了解五大领域下更多关键发展性指标
准确把握孩子的发展规律
? 读懂儿童邀您参与幼教话题互动 ?
● 幼儿园中秋国庆方案集
●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来读懂儿童APP和全国的幼儿园老师们一起交流有趣又有用的幼教话题吧!
? step 1 下载读懂儿童APP
▲ 扫码下载读懂儿童APP
? step 2 点击首页“幼教话题”参与互动
封面图片 | 成都市武侯区第二十六幼儿园
创作 | 李芸芸
编辑 | 李芸芸
审核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