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喜欢我吗?”
就像很多新加入“是游戏”课堂的小朋友一样,初次上课时,我的心里是怀着各种不安和顾虑的,“小朋友会喜欢我吗?”“我有能力完成当天的助教工作吗?”马老师听我碎碎念完,哈哈大笑说:“你没问题的!”
但是考验说来就来了。
“你需要老师的帮助吗?”当我在背后攥紧手心,对一位皱着眉头陷入苦思的小朋友这样询问时。小朋友直接低下头,并假装看不见我。我彻底被忽视了。
“!“挫败感就像小虫子钻的我手和脚都麻麻的。
当我和孩子们熟悉了之后,当那位“忽视”我的小朋友竟然和我开始聊“家长里短”和学校琐事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孩子在不安的环境下,是会用小鸵鸟的心态面对陌生的难题。不用一笔定论,因为他们是会自己慢慢舒展开自己的枝桠的。
现在这都是能让我忍不住自己嘿嘿嘿笑起来的回忆呢。
2020年工作室新招了两个班的小团子,三十几个孩子。上课初次点名时,这一排孩子有的一看便是惶惶恐恐的,一直向外张望找寻家长的影子;有的却兴奋的和小猴儿一样,打定了是要来玩的,是要来做游戏的。
可能因为我有之前恐怖的“新生”入学经历,那几位像小含羞草一样蜷缩起枝叶的孩子,更让我忍不住多留了一些关注。果不其然的,当小朋友们被分散开自己画画创作时,失去群体掩护之后,这一只一只的小鸵鸟就露出了小尾巴。面对这样的孩子,过于热情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只会让他们更心生畏惧。不要推着他们走,只要等他们自己来拉你手时,紧紧攥住那双小手,他便会全身心的依赖你了。这是我和他们相处下来的第一个心得。
有胆小的小鸵鸟,就有叽叽喳喳的小麻雀。“楠楠老师!”“楠楠老师!”嘴甜又主动的孩子最能给人留下印象。围着你揉来搓去的,就想你多给他们一点关注和肯定。“我做的好吗?”是我听到的最多的问题,开始时我都会无差别竖起大拇指:“超级棒!”。可是数次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小朋友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在匆忙画几笔之后就频频向老师征询表扬。
面对孩子时,表扬和肯定不能缺席,但实事求是的指出和帮他们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主旨,这是我和他们相处的第二个心得。虽然第一次,第二次,他们会抗拒你指出他们的问题,还会犟嘴;但是当你用积极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也会知道,现在做得没那么完美也没什么啊,再努努力,认真的去想了,去思考了,去做了,每一次就都在进步,每一次就都比上一次做得好呢,而老师的表扬并不是我们游戏的目的啊。
但这个心得不适合套用在那些看着有些不那么自信的孩子身上。
有些“不自信”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给自己背了重重的小龟壳,你的每一句夸奖或者质疑,可能都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压力。因为这类孩子往往都是内心比实际年龄更“成熟”一些,并在心里已经有了一条对和错,好和不好的标尺,个人的审美喜好也都有了雏形。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小手跟不上小脑袋瓜的想象时,会发出“我画的不好。”“我没有别的小朋友画的熟练。”“以前的老师没有教过我。”“我没有真正见过所以我不会。”等等这些看似怯懦的声音。可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心在楼台,又奈何小脚丫子太小,一步爬不上去。知道自己做不到心里认为最好最美的标准,于是就妄自菲薄了。
所以,当他们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大多会先需要询问他们的绘画预期,然后再用肯定并且确定的态度将一个可以“抄近道”的方法告诉他们。这个“抄近道”的方法需要让他们在脑中构建一个更直接的画面,又要让小朋友绕开“我不会这种绘画技巧的”主观桎梏。他们不需要太主观的鼓励,因为他们很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也无法承受更具体的质疑,也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做的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而满心自责了。他们只需要找到一个能把小脑袋中的五彩缤纷述说出来的方法。这便是我和孩子们相处下来的第三个心得。
小团子笔下的楠楠老师
孩子们就像耀眼的能量团,让人忍不住的去靠近。然后在我身后照出长长的影子,我看到了自己。他们在学着游戏,我也在学着变成一个更好的大人。我就像他们一样,期待着每个周末的到来。
想到这些孩子,就让我忍不住想说,让我们一起游戏吧!
“观·复”,是工作室开辟出来与家长及孩子们进行思想沟通碰撞的地方。
“是游戏”一直坚持将美育理念与美学知识融于游戏形式呈现给孩子。我们认为美育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孩子们画得像,或是写得漂亮;而是通过画画写字,引导孩子们内省观己,看世界,建立与周围的链接,这种能力在这个纷繁浮躁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课程中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点滴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我们更希望家长们能够在生活中多角度记录学画过程中孩子的成长变化。如果这些观察能够为孩子和家长们带来一些思考,为工作室带来更多经验,进而能够为更多的家长解惑,共同呵护孩子们成长,这将是工作室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期待更多家长们的来稿。来稿请寄:12161601@qq.com,谢谢!
、
因为游戏,童年永不落幕。
(声明:本文章课件文字与图片为原创内容,请勿转载及使用。如需课件授权应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