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课外的题内话:
前几天小编跟几位家长聊天时听她们感慨,某位老师要求很严格,写作文时但凡有不符合老师要求的句子或想法就会被要求全文重写。孩子们压力很大,再写时几乎不敢落笔。她们说,要是老师能先向孩子指出作文中的优点,让孩子不惧怕写作文该多好啊。
这让小编想起了今天书法课的作业点评:
这次书法课照例以点评作业开始。上节课被老师“钦点”续上后半句诗的湃珩一脸紧张的拿出了自己的作业。老师摊开铺在桌上,平静的招呼大家:“来,大家来看看湃珩写的那些笔画是好的,优点在哪里?”湃珩的脸一下子就放光了:原来老师要看的是可取的地方!老师的这种引导自然也会带动其它孩子,接下来的点评,孩子们都认真的在寻找优点,同时也轻松地接受了可以改进的地方。
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态,孩子们一起进入了今天的课程:
执笔 | 方向
老师在纸上写下了一圈儿点,孩子们不明所以的猜测:“柠檬?”“花瓣儿?”老师说,不,这是起笔的方向。
当我们写笔画的时候,无论是点、横、竖还是撇、捺,起笔都会有一个方向。如果把我们起笔的那一“点” 提炼出来,凑到一起,就会形成这朵“花”。不同的笔画,会让我们的起笔位置方向有所不同。了解到这一点,孩子们在处理笔画时,就不会再无从下笔。
起笔之后,按照笔画的走向,笔锋如何调整,是用中锋还是侧锋,包括笔画的轻重、提按,每个人的处理都会有不同。老师让孩子们分别写了同一个字,再一起分析和归纳用笔习惯的不同,对字的处理有哪些不同,最终会让字形呈现哪些变化。
赵老师让孩子们分别写同一个字,再放到一起分析起笔方式的不同对字体有什么影响。
孩子们一边写,一边思考总结。有的孩子回忆起了以前的书法老师教自己写笔画的方法,与赵老师讲的似乎不同。出乎意料,赵老师对此并没有进行评价。小编问起时,赵老师说:”求同尊异。” 将来,孩子们自会通过临帖、练习、互相交流,去发现不同的笔画处理方式,希望他们也会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取长补短。
同时,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这个笔画这个字应当怎么写,或者必须怎么写,容易限制孩子的思路,让孩子走入追求“形似”的误区。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如何用不同的起笔搭配不同的行笔方式去构建一个字的时候,当他们掌握了这些可变的因素后,就等于掌握了一个万用公式,所需练习的只是技巧而已。那么写好字、写出自己喜欢的字,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性急的盛恩,写了“慢”字提醒自己
笔锋提按的揣摩练习,女孩们安之若素,男孩们磕磕碰碰
朵朵小花绽放在纸上,甚是好看
本节课继续强调坐姿的重要性,老师要求大家回家也要学会约束自己,下节课检查。孩子们会进步吗?
师姐们临帖功夫见长
因为游戏,童年永不落幕。
(声明:本文章课件文字与图片为原创内容,请勿转载及使用。如需课件授权应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