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笔 | 开示
这节课终于可以蘸墨书写了,孩子们很兴奋!
但片刻之后,就兴奋不起来了,为什么呢?
点评完上节课的作业,赵老师拿起一张四尺对开的宣纸,一边慢慢的折格,一边跟孩子们说:“仔细看,一会儿你们就照我这样做。”
赵老师将这称为“练眼睛”,其实练的不止眼睛,跟注意力,观察力,模仿能力都有关系。孩子们不知轻重,并没有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偶尔还想制造一点笑声。赵老师慢慢的折完格,提醒大家继续注意看,又缓慢的打开纸铺到桌上,开始倒墨舔笔,慢慢写下三个形状:圆、横和框。
孩子们一看,“简单!” 兴致勃勃来取笔墨和纸(孩子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些都需要自己动手),开始折格。
一折格就发现坏了,刚才观察不够仔细,老师叠的挺容易,自己却叠不出来。几个孩子研究了好一会,终于叠好了。展开往桌上一放,拿起笔蘸上墨就开始写,却发现看似简单的几个形状,自己竟怎么也写不好。
“老师,为什么墨洇得这么厉害呀?”
“老师,为什么我写的笔画有深有浅好像不均匀呢?”
“老师,为什么圆圈转过来的时候笔画一下子就变粗了?”
“老师,我的墨一下就用完了。”
“老师,我的三个格总也挤不下!“
……
孩子们的问题此起彼伏,老师也在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
有的孩子拿着纸随意一铺,纸下面压着刚才练习用过的硬笔,笔洗和墨碟也摆放得过于靠近桌边,导致纸根本无法铺平整,一小半还垂下了桌;有的孩子只顾写,不会挪纸,头和身子歪的不成样子;有的孩子根本没动笔洗和墨碟,任由它们摆放在纸的那头,自己却在纸的这头写字,每回蘸墨总要跑过半张桌子……但孩子们意识不到这些,仍是埋头苦写,力求要写得跟老师的一样。
老师立在每位孩子身后,提醒他们笔墨纸张的摆放,纠正他们错误的姿势,一一示范正确的调墨、舔笔、控笔和执笔方式。渐渐的,孩子们的行为开始有了章法。
写完一张纸,老师把孩子们聚在一起,重新讲解起书写三个形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让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讲一遍。这回,孩子们分外用心。
小编的问题一:为什么一开始只让孩子们观察,不给他们讲解呢?
赵老师:一是为培养习惯,二是为练眼睛。孩子们需要通过观察去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我一直在强调孩子们自己的意识和认知要在前面,作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如果老师总是提前告诉孩子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做,孩子可能只是应付性的认知,而不是从内心里的真正体会。
所以我先让他们去感受,等他真正遇到问题了,老师再给他们一些建议,这样他就知道这些建议是合适还是不合适。一旦他体会到这样的反转,形成的哪些认知,可能就能记一辈子。
小编的问题二:点评作业到时候提到了硬笔,硬笔和软笔有什么关联吗?
赵老师:提到硬笔的笔画和布局关系,是因为孩子们平时使用多的仍是硬笔。我希望他们能在硬笔书写中也有所借鉴,在日常学习中运用起来,成为他们的一个习惯。
硬笔和毛笔书写有一个点相像:可以调整笔画的长短。当你写一个字的时候,要注意的不是完成这些笔画去拼凑出一个字,而是通过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去呈现一个字。简单说就是笔画间的比例关系。有时候孩子们容易这一笔写长了,那一笔又写短了, “字”就不好看了;放到全篇文章也是这样,每个字都好看,但是有的字大,有的字小,也容易使整篇文章看着乱;这一点上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共通的。孩子们如果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意识,平时也常常练习,对硬笔和软笔书法都是促进。
今天的书法作业是回家继续练这几个笔画
两位师姐静静在一旁临帖,让人心安。
偷拍被发现,相视一笑。
每个孩子讲述一遍老师刚讲的内容。
虽然听起来挺容易,但真到自己讲的时候难免结巴。
三次作业都很优秀的胡湃珩同学获得额外惊喜:老师写了一句诗,请湃珩续上后句。湃珩一时颇为忐忑,一时又生出雄心,要好好续上去。
下课时要求一人带走五张纸回家练习,刚洗完笔和墨碟的孩子们纷纷过来自己卷纸。
因为游戏,童年永不落幕。
(声明:本文章课件文字与图片为原创内容,请勿转载及使用。如需课件授权应联系客服)










